美文网首页
在《心动的信号》里,寻找纳什均衡点

在《心动的信号》里,寻找纳什均衡点

作者: 作家阿紫 | 来源:发表于2025-10-01 15:29 被阅读0次

纳什均衡,即在一个策略互动中,当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并且在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者愿意独自改变自己的策略时,就达到了一个“纳什均衡”。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 “谁先动谁就输”或者“大家都认了”的稳定状态。在这个点上,任何单方面的改变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大家都没有动机去打破这个僵局。

一个经典的例子:“囚徒困境”

场景:两个共犯被分开审讯。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1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坦白的当场释放,抵赖的判10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5年。

分析:从集体理性出发,最佳选择是两人都抵赖(总共判2年)。但从个人理性出发,无论对方怎么选,自己坦白都是最优解(如果对方抵赖,我坦白可获释;如果对方坦白,我坦白只判5年,抵赖则判10年)。

纳什均衡点两人都坦白,尽管这不是对整体最好的结果,但却是最稳定的状态,因为任何一方单独改变策略(从坦白改为抵赖)都会让自己从判5年变成判10年,情况更糟。

纳什均衡如何应用?

纳什均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透镜,让我们能够分析和预测在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局”中,人们会如何行为。

1. 商业与市场竞争:

价格战:为什么企业常常陷入“降价”的恶性循环?因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在竞争对手降价时,自己不跟进就会失去市场,这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其纳什均衡就是“大家都降价”,尽管大家利润都变薄了。

广告投放:在竞争激烈的行业,所有主要玩家都投放大量广告也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如果对手投放而你不投放,你的声音就会被淹没。

2. 日常生活与社交:

交通拥堵:在高峰时段,大家都选择开车出行是一个纳什均衡。虽然大家都知道如果都坐公交会更快,但单个人改变选择(在别人都开车时自己去坐公交)并不会缓解拥堵,反而可能让自己更不方便。

“内卷”现象:在一个所有人都补习/加班的环境里,每个人继续补习/加班就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因为单个人停止努力,就会有被淘汰的风险。

3. 公共政策与制度设计:

破局的关键:纳什均衡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为何“好的意图”有时会失败。因此,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改变规则来改变博弈的收益结构,从而引导出一个对社会更有利的新的纳什均衡

例如:通过征收碳排放税,让污染环境的成本内部化,从而使得“绿色发展”成为企业新的、更有利可图的均衡点。

又如:建立严格的诚信体系,让“守信”成为在社会交往中收益最高的策略,从而引导社会形成诚信的均衡。

一、纳什均衡:恋爱棋局中的“稳定状态”

在节目中,每一位嘉宾都像一个棋手,他们的每一步互动——发短信、约会、聊天——都是在寻找一个让自己不会被“淘汰出局”的稳定策略。这就是恋爱中的纳什均衡。

1. 初期的“囚徒困境”:真诚还是策略?

场景:节目初期,大家互不了解。如果你对某人有好感,你是应该全力示好(合作),还是广撒网、保持多个选择(背叛)?

博弈分析

如果所有人都真诚(合作),那么整体氛围最好,效率最高,能最快找到真爱。

但如果别人都在“养鱼”(背叛),而你只钟情一人(合作),你很可能成为“舔狗”或被忽视的对象,收获伤害。

反之,如果你广撒网,而别人很专一,你则能获得最大化的选择权和安全感。

纳什均衡点:往往演变为 “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海王” 的微妙状态。没有人敢第一个all-in,因为单方面改变策略(从海王变为专一)风险极高。这解释了为什么初期总是充满试探和不确定性。

2. 中期的“性别之战”(Battle of the Sexes):协调与妥协

场景:一对互有好感的男女,可能喜欢不同的约会活动。男生想去看赛车道,女生想去美术馆。

博弈分析

他们的首要利益是 “在一起” ,次要利益是 “做什么”

最坏的结果是因此吵架而分开活动。

最好的结果是,其中一方妥协,或者找到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第三方案(比如一起去逛有设计感的咖啡馆)。

应用:观察那些最终能成功配对的CP,往往是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善于进行这种 “协调博弈” 。他们懂得,在核心目标(建立关系)一致的前提下,次要目标上的妥协是共赢的策略。这体现了 “正和博弈”的思维。

3. 后期的“僵持”与“锁定”

场景:节目进行到后半段,关系格局初步形成,但又没那么牢固。

博弈分析:此时,即使某位嘉宾对现有对象不是100%满意,他/她也可能不会轻易转向,因为转向意味着要承担打破现有格局、两头落空的风险。这就形成了一个 “局部纳什均衡”——虽然不是全局最优,但单方面改变已无益处。直到有足够的外力(如新的约会对象、深度谈话)改变收益计算,这个均衡才会被打破。

二、恋爱心理学:驱动博弈的底层燃料

博弈论描述了行为的结构,而恋爱心理学则解释了驱动这些行为的内心动力。

1. 安全感与投资模型

在博弈中,人们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恋爱中,人们追求 “安全感最大化” 和 “投资回报最大化”

观察点:嘉宾为何会对持续对自己示好的人产生好感?因为这符合 “社会交换理论”——你收到了对方的“投资”(时间、精力、情感关注),你会感到有压力和义务进行回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信任和安全感。

2. 胜负欲与“麝香效应”

当一位嘉宾变得抢手时,他/她的吸引力会急剧上升。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择偶拷贝” 或 “预售效应”

博弈体现:这改变了其他参与者的收益计算。追求一个“已被验证”的对象,虽然竞争激烈(成本高),但成功后收益(证明自身魅力、获得优质伴侣)也高。这会打破之前稳定的均衡,引发新一轮的博弈。

3. 自我暴露的时机(策略性坦白)

过早地全盘托出(over-sharing)会让人感到压力,而过晚的自我暴露则显得疏远和不够真诚。

博弈分析:自我暴露是一种 “互惠式脆弱” 的邀请。当一方适度地袒露内心,相当于在发出合作信号:“我信任你,希望你也能信任我。” 如果对方也以自我暴露回应,双方的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更深、更稳定的新均衡。节目中那些关系突飞猛进的时刻,往往都发生在一次成功的深夜谈心或秘密分享之后。

三、如何“做局”与“破局”:成为恋爱游戏的高阶玩家

结合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会恋爱”的嘉宾做对了什么:

1. 做“正和博弈”的倡导者

低阶玩家想的是“我赢你输”,高阶玩家想的是 “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

具体做法:他们通过创造愉快的共同体验、提供情绪价值,让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成为对方的“高收益”选择。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 “共赢的均衡”,而不是在零和博弈中击败所有对手。

2. 打破“信息不对称”

纳什均衡的前提是信息不完全。节目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 “他/她到底喜不喜欢我?”

高阶策略:通过真诚而恰当的言语、行为释放 “高确定性” 信号。这能极大地降低对方的博弈成本,促使对方也采取更明确的策略,从而快速锁定一个有利于双方的稳定关系,避免内耗。这就是在“破”猜疑的局。

3. 引入“重复博弈”的思维

节目虽然只有几十天,但聪明的嘉宾会表现出一种 “可长期发展” 的特质,如责任感、情绪稳定、善于沟通。

为什么重要?这告诉对方,我们的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在重复博弈中,诚信、合作和善良才是最优策略,因为“路遥知马力”。这能有效筛选掉那些只想短期博弈的玩家。

相关文章

  • 博弈: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 在这个均衡点上,对双方来说,给定对方的选择,改变自己的现有选择都没有好处,这样的均衡点就叫做纳什均衡 在...

  • 12.2【一周】

    一周总结 1.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博弈理论的基础,后者的眼神都建立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找到好的纳什均衡是目标。...

  • 观《美丽心灵》有感

    一直以来不知道美丽心灵讲述的居然是纳什,直到“纳什均衡理念”在电影里应声而出,眼睛却不由的湿润了。纳什均衡理...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博弈论初步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一定是最优的吗? 解答:(1)所谓纳什均衡,是参与人的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

  • 博弈论

    谢林点:根据经验确定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有的博弈双方有共同的偏好。 纳什均衡可以自我强化。 纳什均衡的多重性问题 ...

  • 《博弈论与机制设计》读书笔记

    纯策略纳什均衡未必总存在。如果存在,通常也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中,参与人的效用之和可能不是最大的。 匹配问题...

  • 2019-04-07|聚焦点思维

    如果各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而博弈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在一个策略组合里,么与任何一方愿意单方改变自己的策略...

  •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博弈中这样的局面,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纳什证明...

  • 纳什均衡

    明明可以共赢,为什么最后两方会走入“损人不利己”的地步呢?对于利益来讲,如果是可以拥有,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行为没有拥...

  • 纳什均衡

    一旦无法达到均衡,就会出现利益不同的情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心动的信号》里,寻找纳什均衡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bc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