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些重要问题释疑
第一节 世人对赵光义的坏印象是怎么来的?
笔者讲到这里,所谓的“斧声烛影”的神秘面纱,也就基本揭开了: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因赵匡胤身体不适,命道士张守真降神,张守真说出的一些话让赵匡胤心生警觉。
二十日晚,赵匡胤想起,曾经有其他道士向他说过天气变化与他寿命相关之事,结合他自己身体不适及张守真的降神之语,赵匡胤决定宣召赵光义进宫。
两人边喝酒边密谈,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了许多机密事,并许诺百年后传位给他,赵光义虽然内心惊喜,可还是惶恐不安,一再推让。
两人谈完之后,赵匡胤送赵光义出宫,在宫殿门口用柱斧戳地,再次交代赵光义好好做皇帝,别有什么犹豫。
赵光义走后,赵匡胤解衣就寝,睡梦中突发心肌梗塞或脑出血等其他疾病而死。
二十一日凌晨宋皇后确定赵匡胤驾崩后,惊恐之余,派赵匡胤心腹宦官王继恩出宫请赵德芳,想假传遗诏,令赵德芳继承皇位,王继恩却请来赵光义,宋皇后见赵光义进宫,内心有愧,主动称赵光义为“官家”,首先承认赵光义继承人地位,赵光义顺利继位。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光义继位,是赵匡胤有意栽培、长期谋划的必然结果。赵光义合法获得皇位,有其法统性。
赵光义二十二年的皇帝生涯,励精图治、勤勉尽责,一贯以哥哥赵匡胤为榜样,胸怀大志,有统一山河的壮志。即位之初,纵横捭阖,使福建陈洪进、浙江钱俶相继归降,不久又率军北伐北汉,收复了以太原为中心的大片疆土。虽然亲征契丹,落了一个“高粱河车神”的谬称,但他作为帝王,亲率大军主动出击,虽然失败,总比历史上许多不敢派大将出征的皇帝,还是强了许多,我们又何必求全责备?
所以,元朝官方在《宋史.太宗本纪》(卷五)最后的“赞曰”中,对赵光义的评价很高,说他“以慈俭为宝,服浣濯(洗过)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最起码在元朝时,对赵光义的定位是“贤君”。
而在宋朝,自赵光义之后,不论是朝廷官员、布衣文士还是山野村夫,说到大宋的制度建设,言必称“祖宗时”或“祖宗日”。“祖”即太祖赵匡胤,“宗”即太宗赵光义。可见在宋朝人心里,赵光义和赵匡胤的地位,几乎是并列的。赵光义是受宋朝人打心里推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