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真的是很倾向于看到自己没做到的地方,就像“缺陷上瘾症”“迫害妄想狂”一样,以为如此便可最大化保障自己的安全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换个方式,也许养成不断肯定自己的习惯,反而可以规避风险呢?!再不济,也活了这么多年了,没死没残没病的,足以证明我的能力配得上我的运气。
2 作者专门开辟一章,着重介绍庆祝仪式,也是有赖于他在多年推广行为模型的实践中,慢慢发现他认为不起眼的庆祝仪式,却意外收到了许多正向的反馈。
3 所以作者恍然大悟——行为设计,本质就是情绪设计。当然,生活中有许多反例,证明情绪机制也有其负面影响:一些坏习惯也是由于情绪上头,而难以戒断的(比如奶头乐手机)。幸运的是,只要我们熟悉了大脑的此种机制,便可以理性干预,将每一个希望自己养成的正向微习惯附着上积极的情绪反馈~
4 尤为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激励”“奖励”概念的区分:激励是延后的,比如完成5个月kpi年终奖涨30%,而奖励是即时的,比如做到了某事之后就挥拳说一声“我真棒!”
5 故而作者提倡的庆祝原则,是“及时又简单!”由“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的思维转化为“帮助自己感受成功”。
6 觉得庆祝的过程尴尬,多是因为自己有“不配得感。”所以要转变视角,积极思考,用放大镜寻找自己的进步,接受和尊重小事的重要性。
7 什么样的庆祝仪式会让你产生“我在发光”感觉呢?找一找~(想象我的爱豆正在夸我,“你真棒”吗哈哈!)
8 “庆祝闪电战”的方法真是太有趣了!比如收拾屋子任务艰巨,那么就每丢一张一张废纸每叠一条毛巾都要跟自己说太好了,太棒了!持续三分钟。
9 以上程序就像一套心理太极拳,用行为的提升重塑心理状态。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这本书的特色——操作性极强,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和自我认知的人都可以从此书手把手介绍的训练方法中受益。完全不会有“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顾虑。正念卡片上告诉你要爱自己,佛经让你放下,《道德经》让你看透……它们的语言当然磁场满满,滋养精神,给人带来内在改变的可能。但这本书的角度之新,方法论之妙,也让我欲罢不能……不愧是微读神作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