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作者: 末渡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10:17 被阅读187次
文 I 末渡

计划生育放开二胎以后,听到的报怨就更多了。

抱怨最多的莫过于“唉,现在的孩子啊,不是生不起,而是养不起......”

这样的话有多种意思,有的是直接的没钱而养不起,有的是隐讳的有钱也不想养。不想养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有的确实是天生不喜欢孩子,有的却是事出有因不能养,更多的则是养孩子养得实在气人,大多的报怨不是这孩子太不听话,不孝顺,就是那孩子没志气,没出息;不是这孩子管不得,教不了,就是那孩子无法无天、无药可救;不是不想养,而是‘孺子不可教’......

后来,报怨归报怨,二胎归二胎,还是生了,还是养了。究其不怕养出个“孽种”的原因,普遍的、最终得到的安慰是:社会风气就这样子了!

社会风气究竟怎么样了呀?难道现在的孩子一出娘胎就都口含金钥匙?难道现在的孩子一落地就都生性可恶面目可憎?难道现在的孩子一降临到人世就有呼风唤雨地本领把持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不可能,尽管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然,未成家并不等于未成年,也是可能的。以一个成熟型的孩子看这个社会的风气,我的结论就是:不是孩子学不好,而是父母没做好。换句话说,许多的父母在尽职的同时,却做着更多失职的本能。“可怜天下父母心”,用来自我小小的安慰一下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总以这样的心态推脱身为人父人母的责任,就大可不必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是同等的赤裸裸,身无一物。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包装、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和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品行,权在父母,主在父母。无论是说“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还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意思的指向都是一样,即是父母没养好、没教好孩子。

生命是宝贵的,没错,但同时也是卑贱的。生在六、七时年代的孩子,也就是现在80、90后的父母,应该都有这种生命实在卑贱的体会。那个时代,生孩子还如同生猪崽,有谁会去为一头猪崽的未来命运而操心的埋怨到整个社会?一窝子,没米饭没油水的,没人疼没人怜,父母的责任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孩子们的责任就是自己吸着自己的鼻涕和眼泪赶快长大。人命卑贱,不是说生命不值得尊重,而是无论在转型成什么样的社会里都不能把孩子成长的历程看得太过宝贝太过娇贵。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得住时代脚步的,意预要跟从的只有父母。于是,时代进步了,父母也跟着激进、攀比,一度为跟不上或没有超过别人而变的气急、浮躁,甚至抑郁、痛苦。当自己平生的希望都绝望于自己的时代中后,孩子就成了嫁接、承担自己生平愿望的唯一根源。

好了,问题来了。无论这个孩子的将来是什么,一落地就是家中唯一的宝。一个宝物一旦成了唯一,父母会爱不释手,疼不离口,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掉了。对待孩子吧:有点小灵性,就当天才敬;有点小毛病,没专家不行;教导孩子吧:有点小背景,就要事事顺;有点小资产,什么都不难。完全忘记两千三百年前就有的“孟子”教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因成人们有颜面、物欲要求等的较量比拼在先,紧跟其后的孩子们的攀比之风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凭这点,怎么可以责怪现在的孩子都不听话都不长进都不独立了呢?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一个一岁的孩子会不会成长成父母所希望的样子,责任全在父母。不肖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难堪,就说三字经吧,就会理解作为父母该错在哪里,而作为孩子,又能会错在哪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糟糕的教育莫过于刻意要将一颗落落于山野而毫无历史价值的陨石雕琢成玉,供到历史文物博物馆。虽然是“玉不琢不成器”,你也要看那究竟是不是一块玉,仰或是一块适合什么场合适用的玉器。

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在绝望中经常数落宠爱着的儿子而旁敲侧击说给女儿听的土话:“生你身,保不了你一世。”于是,曾经那些怨憎父母对我教育的不公和对孩子教养的不妥,在日后独自漂浮的生活中消失殆尽,因为我只是把父母当成自己来到这世界后的第一个老师而已。俗话说:“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父母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是自己孩子,如果不是出于爱,又哪来的宠与护?如果不是出于恨铁不成钢,又哪来的叹息与哀怨。

生我,养我,无非也希望是教我以好。至于作为孩子的我们,日后究竟能不能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又或者会好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成长中的品行修为。

我所能理解的应该就是生归生,养归养,教归教,学归学,每个阶段都在贯通却也在间断。从我们能感应到高兴就想笑难过就想哭的那一刻开始,从我们有能力辨别是非认识善恶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该有义务并主动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都有一定量的私心,包括父母,包括老师。有私心就会有错误,无论父母对我们有多少的宠爱与呵护,都不能保证绝对的正确。反之,无论父母对我们有多少的严厉和苛求,都不会一无是处。血缘关系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一生一世;而不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好也传承坏也继承。

在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碌碌无为的时候,在碰上风雨交加、前路无望的时候,在不幸遇到天灾人祸、疾病苦难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人可以是父母,但请不要怨恨或责怪他们曾经怎样对待或误导了我们的过去。因为父母也有小时候,也有我们一样的年轻过,但是,我们还没有他们一样的老过。

煮开水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水开之前的声音?还没开的水,生怕没人留意自己已经接近鼎沸的状态一样,哧哧嘶嘶,狂躁而粗暴。可没来得及转身,声音就开始沉闷,随后柔和,沸了。孩子,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啊!成功的名利不是叫嚣着就能呼之即来,商场最后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沉默无声、隐秘人后的“幕后”黑马。孩子,你是想做一壶人人都不想喝的尚未到达沸点、不具备杀菌止渴的水呢?还是做一壶可以用来研茶道、调咖啡享受人生的开水?

水开的声音如此独到短暂,其中隐语的道理却如此简单明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真正的大家隐于市,无论这社会有多喧嚣有多繁华有多势利,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惆怅与落寞归咎给旁人,归咎于这社会形态。

水开前的声音虽然登峰造极,但时间有限,巅峰之后必有低谷。只有在低谷中耐住寂寞,受得炙热煎熬,你才有机会沸腾,才有主控生命形态的权利:想汽化就汽化,想液化就液化,唯一地不想,就是固化。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 第 94天

相关文章

  • 【成教】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计划生育放开二胎以后,听到的报怨就更多了。 抱怨最多的莫过于“唉,现在的孩子啊,不是生不起,而是养不起.........

  •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老家有句俗话,“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用来教导孩子们,怎么辨别水开。 刚烧水时,水在水壶里,吱吱乱叫,等开时反倒不...

  • 响,还是不响?

    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咣当。 浅溪喧哗,深海不语。 大音希声。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以上的妙语,都是前人的智慧,告诫...

  • 响水不滚   滚水不响

    “响水不滚,滚水不响” ------邝群英 我们这里有一俗语,“响水不滚,滚水不响,”。滚水也就是开水。...

  • 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看完涨姿势!

    俗语有云:“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受深刻的现象——在水快要烧开前,容器内总是会发出明显的响声,以前...

  • [菜根潭]之守拙之道

    人生在世,要懂得守拙之道。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锋芒毕露之人,肚里往往没有几滴墨水、几道丘壑,真正有大智慧、杰出...

  • 杯中水

    一杯未装满,半杯似亦多 学问吾尚浅,参与趣事说 响水或不开,开水稳不响 废柴诗歌美,江湖求富贵 五味掺七杂,吃喝有...

  • 2017-03-17

    “响水不滚,滚水不响” 2017-03-17 邝群英 窗外风 我们这里有一俗语,“响水不滚,滚水不响,”。滚水也...

  • 开水不响

    我肯定是超级有运气 这辈子遇见你 你肯定是超级倒霉 是这样的我遇见了你 你我满口的愿景 被漫不经心的急切沦为空谈 ...

  • 对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简单明了的回答

    老张爱喝茶,废话不说,煮开水。 出场人物:老张,水壶两把(普通水壶,简称水壶;会响的水壶,简称响水壶)。 1 老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教】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b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