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过年情
文/韩起云
渐渐的,新年的脚步近了,记忆的闸门也缓缓打开……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小要炮。”喝完腊八粥,再吃一口香甜的祭灶糖,就算正式进入了新年。小时候,过年,是孩子们一年中最高兴的事。新年一到,每个孩子都会穿到最新、最漂亮的衣服,吃到到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的食物。而且,最要紧的是,每个长辈都会多多少少给些压岁钱,这些钱就可以自己支配。再加上学校放寒假,孩子们更是无拘无束的开心游戏。过新年,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花花。”而这些,仿佛都是大人们的事情。孩子们就在村头空地、打麦场、胡同口,捉迷藏、捉老蒋尽情的享受假日的快乐。
除夕夜是村里最热闹的夜晚。这一晚,家家灯火通明,家里有老人的,都供起祖宗神龛,摆上供品,香烟缭绕。黄昏时分,奶奶就在院子里撒满芝麻杆,俗称“撒岁”,预兆来年岁岁平安。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一年一次的年夜饭。不过,孩子们在意的更是饭后的节目。晚饭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村中空地上,那里早已堆起来了一大堆柴草。一年一度的“点星星草”开始了。只见管事的人大声喊着:“都靠后点,都靠后点,要开始了。”说完,就点燃了柴堆,大火立即燃烧起来,火光映红了每张喜洋洋的脸庞。“快扔了啊。注意。”只见一个人手一扬,一个炮竹飞向火堆,之后,耳边“通”一声响,立即火星四射,人们哄笑着往四周撤退。随即,“咚,啪,咚,啪,——”爆炸声不绝于耳。原来,那时村里几乎家家做炮竹,除夕夜,要在“星星草”上比一比谁的炮竹最响。人们争相制作威力巨大的炮竹,希望能在点“星星草”时展示自己的炮竹。有时候,一颗炮竹就能把整堆大火炸灭,炸得漫天火星,博得人们喝彩。
点完“星星草”后,大人们有的聚在一起喝酒,有的在一起唠嗑守岁。孩子们都不情愿的回家睡觉了,睡梦中,就被啪啪的鞭炮声惊醒了,于是,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谁也不敢落后。因为,一年一度的“起五更”开始了,吃完新年的第一顿饺子,孩子们要跟着大人一起去拜年要核桃。听吧,周围的鞭炮声、人们的欢笑声响彻夜空。看吧,没有路灯,但是大街上拜年的人们络绎不绝。所谓“拜年”,就是首先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家里,给老人磕个头,给祖宗磕个头,然后长辈会给孩子们几个核桃或者糖果。之后去邻近的、熟悉的甚至陌生的人家里,磕头拜年,每个家里老人都会给孩子几个核桃或者糖果。有时候,一些胆子大的孩子,三五成群,挨家挨户串,见到老人就磕头,也能要到很多的核桃、糖果。
天一放亮,拜年活动就接近了尾声,孩子们就纷纷聚在一起,互相比试谁要的核桃最多。然后,还是三五一伙,每个人拿出一个核桃,在墙角处挖一个碗口大小的坑,比赛“投核桃窑”。首先决定次序,再距离坑一两米处划线,个人把核桃弹向小坑,谁离坑近,谁第一投。得第一的孩子,抓起一把核桃,瞄准小坑,手一扬,一把核桃飞向小坑,就像篮球投篮一样,核桃全部落入了小坑。“哈哈哈,全是我的了。”其他孩子气呼呼的:“哼,再来,每人再拿出来一个核桃,继续。”输赢无所谓,孩子们要的就是那份快乐。比赛完了,几个人就捡起一块砖头,砸核桃吃,无论是输了的还是赢了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目。我最难忘的就是十五晚上的“端灯盏”。天一擦黑,奶奶就把用黍面制作的灯盏准备好了。屋门口放的是普通灯盏,鸡窝旁放的是捏成小鸡形状的灯盏,水井旁边放的是捏成小鸭形状的灯盏,大门口放的是捏成小狗形状的灯盏。奶奶点燃后,我就一个一个把它们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后,望着红红的火苗,守着它们,不让别的孩子把它偷走。那时,最爱玩的就是偷灯盏,几个孩子,既要看好自己的,还要尽量偷到别人的,可谓费劲了心思。因为这些灯盏是用黍面蒸的,用完切成片儿,用油一炸,就是又香又软又甜的年糕啊……
“爸爸,给我买祭灶糖吧。”儿子的话语把我从记忆中拉回。哦,快要祭灶了……
(农历2013年腊月20日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