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申请,霎时间成为网络热点,至今还有很多人争相效仿。
是啊,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呢?于是,人类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想通过不断调换的环境来安顿自己的内心、抚慰生活中那份疲惫。
但,旅行与旅行毕竟不同。
最低层次的旅行是心盲者的旅行,无论风景多么秀丽、文化多么新奇,都丝毫唤不起他们的注意力。
低级层次的旅行是在异文化体验中享受感官刺激,通过丰富视觉进而得到神经放松。
中级层次的旅行是通过观察或践行或体悟当地文化,感时兴怀或探索新知。
高级层次的旅行是生命贴近了自然、历史、时空,智慧穿越身体,在灵魂深处看到自己、成就自己的修行。
高级的旅行是心灵的开拓与超越。曾读过一本《落花寻僧去》的书籍,这是林谷芳先生的一本散文性质的游记,先生讲述了自己以禅子行脚的方式开启的旅行。禅家把生涯叫云水,把行脚当做修行的手段,认为无论是深山僻野还是喧嚣闹市,都是锻造自己的道场。鉴于此,禅子行脚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的旅行。于是林先生无论是到了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无论是在云南习俗逐渐凋落的摩梭族群,还是黄沙滔天、沧桑古远的河西走廊,总能从自然地理看到人文历史、从世事沉浮看到人生起落。在自然中行走,若是有心,你会发现在自然的力量多么让人惊叹,而人自身又是多么渺小,唯有谦卑、坦诚、干净的心态可以使自己更接近那自然的灵魂;在无尽的行走中思考,在时空交接中发现;旅行贴近生命,使心灵拥有高度。
高级的旅行是穿越极限、自我探索。最近看的一部电影《七十七天》恰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电影是根据户外旅行爱好者杨柳松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在极端环境下,自我放逐荒原的真实经历。杨柳松只为喜欢和自由,每天徒步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寒地带,历经七十七天,徒步1400公里,前无古人地穿越了藏北地区的大羌塘。高寒地带,空无一人,冰雪风暴,徒步穿行,有喜悦、有紧张、有绝望、也有希望,最揪心的时刻正是被两只狼困住、严重缺水、汛期来临、弹尽粮绝之际,他借助不到任何外力凭借坚持和信念,最终走出了绝境。杨柳松成功穿越羌塘,受世人追捧,然其选择静静闭关,他说荒原行走只是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为了一种人生探索。是的,行走千万里,最终只希望你要看到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简单而高级的旅行。一个人的荒原,可以是一片雪域高原,可以是深夜小区的花园,也可以是自己的盆景,无关其大小与性质,若能清风自然,一切皆有生命的质感。对待生命的荒原,要用花的信念来浇灌。
《无量之网》提到:人们逐渐忘记自己是谁,开始感受与大地、与彼此分离......处在分离感中的人,认为自己必须奋斗,才能在世界存活,才能抵抗和谐与信任,才能捍卫自己,不久他们就把能量全拿来对抗周遭世界、保护自己,而不是用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人们离开树林、泥土、天空、河流太久了,每天被楼房、公路、汽车包裹,为了生存每天想着竞争,已经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单纯、更忘记了自己。生活在世间,不怕迷路,就怕迷失。
佛语曰人生处处不道场,如果不能行万里路,在每日的琐碎中修行依旧可以得到灵魂和境界的提升,然这也是一种旅行。
曾读过褚时健的传记,读后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他一生没有去过多少地方,也没做过多大官职,而他到过的每一个实践领域几乎都能成为行业领先,他总是有化腐朽化为神奇的力量,吴晓波在《褚时健传》中给予的评语是,伟大的人格可以克服时代,可见这样的人生修行是多么高的境界。
一个吃货,到了一个地方一定是寻遍当地美食;一个科学家,所见一物,必定观其分子构成;一位艺术家,所见之景,必然把元素融入自身创意。
欣赏的层次不同,正因如此,人们看到同样事物的时候反映不同、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因此人生修行也不尽相同。但,最高级的旅行使探索自我、成就自我的修行。要看到不同的人生风景,不如在出发前就做足功课,王朔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错人》一本书中,讲到自己与家人出外旅行必须先把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或书籍或电影先看一遍,在当场再讲解给家人,如此一来不仅开拓了个人眼界更丰富了家人的旅途。
高级的旅行,总给人非凡的馈赠,使人一生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