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回了一趟老家,我和先生,小姑子和姑爷,一起陪同公公婆婆吃了顿午饭。饭桌上,我们聊着熟悉的人和事,说到有趣处,大家哈哈大笑。
看到我们笑,公公也在笑。
可我们都知道,公公根本不知道我们笑什么,因为他的耳朵越发听不清了。但他还要摆出一副听得见的样子,跟着我们一起笑,看着他笑,我们笑得更欢了,当然,笑得最欢的是他的儿子和女儿。
婆婆对着我们说:“你们看看,你爸爸是不是耳聋得更厉害了?”
公公居然神奇地听清了这句:“你瞎说什么,我哪里耳聋啦?”
婆婆:“哼,不耳聋?不耳聋?为什么一句话要跟你说好多遍?”
公公:“什么!你在啰哩啰嗦地说什么!”
……
看他俩拌嘴拌得起劲,小姑子直接笑弯了腰:“难怪人家说小小孩、老小孩,人老了真的变得跟小孩一样!”
出生于两个不同的家庭
婆婆的父亲是村干部。在那个年代,村干部的家庭条件比一般人家要好得多。
公公的父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基本是自己长大的。
那作为村干部子女的婆婆怎么会嫁给一无所有的公公呢?
据说,那时候公公在部队里当兵。可能那个时代,穿军装的农村小伙子,在有女儿的家庭来看,是女婿的首要人选吧。
六岁的年龄差距
公公婆婆的年龄相差6岁。
婆婆嫁给公公时刚满18岁。据公公说,那时候婆婆连烧火都不会,更不用说做菜了。所以,后来婆婆的生活技能,基本上都是公公教会的。
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公公偶尔说起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婆婆就会很凶的样子说:“我怎么看不出你哪里不舒服啊!”
这时候就见公公对婆婆说:“年纪轻就是理解不了年纪大的人的痛楚,等到你到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
那时,我们,包括婆婆,往往都会被公公的这句话逗乐了。
都说年龄差距最终会磨平,因为女人比男人容易老。但是,岁月始终垂青婆婆,却好像不怎么待见公公。本来是六岁的差距,现在看起来像十岁甚至更大的差距。
当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公的身体不好了。
无微不至地照顾
公公身体不好,几番住院。儿女们提出夜间轮流陪护,婆婆一口拒绝。
“你们白天都要上班,晚上陪身体吃不消,反正我也没什么事,我来就行。”
我们知道,婆婆一方面是心疼子女,另一方面不太放心别人照顾公公。因为,她照顾公公一辈子了。
虽说婆婆的生活技能一开始是公公教的,但后来婆婆却是家务劳动的行家里手。这个家,在婆婆的打理之下,井井有条,干干净净!
公公的哥哥一家,与我们比邻而居,伯母不会像婆婆那样善于料理家务,所以伯父的家又乱又脏。
公公和他的哥哥站在一起,两个人相貌相似,穿着打扮、精神气质却完全不一样。
伯父总是穿着邹邹巴巴、脏兮兮的衣服,看起来就是一个邋遢的老头;公公穿的永远都是婆婆洗的干干净净,折的整整齐齐的衣服。
急性子的婆婆 慢吞吞的公公
婆婆是个急性子,公公是个慢性子,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人过一辈子,生活中的摩擦自然是少不了的。
农忙的时候,婆婆经常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了,着急着去田地里干活。她总想让公公跟她一起去,公公基本不愿意。
“哪有那么多活要做,为什么要起那么早?天不亮就起床,有必要吗?”说完,公公翻身继续睡。
婆婆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拿着农具去田地里。一两个小时后,公公才慢慢腾腾、磨磨蹭蹭起了床,然后去田里帮婆婆一起干活。
他们俩的正常对话是这样的。
婆婆大叫:“快点!快点!你就不能快点啊?”
公公不慌不忙:“你活抽(乱喊的意思)哪,抽什么抽啊(喊什么喊)!”
尽管慢慢吞吞,但是最终公公总会去帮助婆婆干活,尤其是那些重体力活。
善于理财的婆婆 爱打麻将的公公
公公退休前是一个老师,婆婆就是一个农民,一辈子没有挣过钱。公公婆婆一共养育了三个子女,家庭开支都是公公一个人负责,这就形成了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按理来讲,家里的经济来源是公公,那掌管经济大权的也应该是公公。但是很奇怪,公公挣的钱几乎全部上交给婆婆。
“算命先生给我算过,说我命中有财,我有一双聚财手。如果不是我帮你管着,你的钱能留下几个?”这是婆婆的原话。
婆婆说的没有错,公公确实不善于理财。不仅不善于理财,年轻的时候他还特别喜欢打麻将,打麻将的时候输得又厉害。
那时候农村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是白天上班,晚上打麻将;平时上班,周末打麻将。一旦有人叫打麻将,公公是来者不拒,有时候打通宵,连家都不回。
婆婆非常生气,经常发火,但是却阻挡不住公公对麻将的热情。
有一个非常好笑的说法。
据说,公公打麻将晚上不回来的时候,婆婆经常拿上手电筒,带着铁叉,一个人出去找公公。
“为什么要带铁叉?”
我问过几次,但他们总是笑而不答。
我自己琢磨,大概两个原因:其一,是为了夜间行路的安全,其二,是威胁公公,让他乖乖跟着回家。
……
相伴五六十年的生活,虽有磕磕碰碰,但他们早已成为彼此的耳朵,彼此的眼睛。
这就是寻常夫妻的一辈子吧!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12)篇公1900字,共1838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