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秋叶的《如何打造超级IP》这本书。书评以后再写;这篇主要是基于看书时,不断跳出来的一个疑问:秋叶是怎么写这本书的?
网上知道秋叶很多年了,看过他很多文章,了解他一点背景:在武汉一所高校工作,以前曾经在一家IT公司工作,那么他应该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成果还比较多,其中一个是搞了个在线PPT教程,很受欢迎。
我的疑问是,秋叶理工科背景,就算有文字功底,但是和打造IP这种话题也是毫无关系,这也不是技术书,跟平时的工作也毫不搭边,他也是一普通人,怎么就能写出来?如果让我写,大家面临的处境都差不多,那我能写出来吗?大概率写不出来。
我就去把以前保存在印象笔记里面,关于秋叶的几篇文章找出来又认真看了几遍,学到很多:
1、秋叶是怎么写一本新书的
一句话概括,就是先搭框架,再填细节。他说了一件具体的案例。有一年,他打算和陕西一所高校的老师合作写一本书。那位老师也写文章,但很慢,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至少要一周。如果这样写,新书出版时间就遥遥无期了。秋叶提供了一个方法:两个人先搭框架,各自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的提纲先列出来。在框架搭好之前,不要写内容一个字。
俩人花了整整一周,才把框架搭好。下面就是每章每节填内容了。这个就分散在平时的工作里,两个人都很忙,没有大块大块时间去写。那就每天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只要和章节有关,就填进去。比如,刷微博看到一个案例,正好可以和某个理论对应上;出去旅游看到个广告牌,心有戚戚,加进书里……
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就算专门坐在桌前写2个月,效果也未必好,因为素材需要积累,如果平时没有专门针对要写的内容积累沉淀,也是写不出来的;第二,把内容分散在每天,不仅仅是降低了工作强度,更是通过生活提供素材。“孕妇效应”都知道吧,家里有孕妇后,发现大街上怎么孕妇这么多。是突然增加了吗?不是,仅仅是因为以前你没有注意到而已。搭建了框架也一样,以前熟视无睹的内容,现在都成了素材,这样轻轻松松就把内容完成了。
我就想,秋叶现在写《IP》这本书,应该也是用了这个办法。所以,他完全可以“跨界”,写出他“专业”以外的工作。
那么我们呢?我们每天看多少内容啊,但是沉淀下来的有多少?因为,看的内容和我们没关系,熟视无睹。这就好比,每天捡到一块块砖头,但砖头再多,也是无法建好摩天大厦的。我们应该先搭好框架,每天看到的内容,都是对框架的一点点填充,假以时日,大厦建成。
说的还是比较笼统,举个例子。假定,我想学习互联网传播方面的案例。每天这种文章何其多也,就算看一百篇一千篇,能学会么?未必。那就最好是,先去找这方面的书,只看目录,综合几本,自己搭一个框架。“你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你有了框架,再看别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填入框架的一块块砖。比如,明星出轨闹的沸沸扬扬,那么消息是怎么扩散的?怎么和《引爆点》理论结合起来?以前,这些仅仅是看热闹,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2、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秋叶这个人很忙,但他在工作之余,完成了大量其他的工作。怎么做到的?平时说的时间管理固然是一方面,还有一个能力很关键:他能够从一件事情中学到多种知识,这样时间利用效率翻倍了。
比如,看到杂志的一个广告,能够从几方面看?
- 看广告排版,能不能借鉴用到PPT里?
- 看广告配色,PPT可以复制?
- 看广告内容,是怎么勾起客户兴趣的,能不能用到自己产品营销中去?
同一个内容,段位不同,看到的内容完全不同。而这是可以刻意练习实现的。这种能力熟练了,不就节约时间了么。
我现在的问题是,平时碎片化的内容太多。我如花栗鼠一样,看到好内容就往家里扒拉。但是,碎片化的内容再多,没有框架,是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
时间可以碎片化,但内容不能。我需要认真想一想,问自己到底是想哪方面的内容,先把框架搭好。否则,平时看的再多,有什么意义?一年到头回头望,都是一个个点,无法成面,更不用说成体。这样的“勤奋”,只是在欺骗自己。
这就是今天的一点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