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这么美好,生活是这么美妙。
我还如此年轻,却要独自面对死亡。’
这是我在读《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时,脑子里闪过、涌出的几句话。
这是我自己的话,也是我对自己说的话。
然而,我知道,这也是所有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生命状态。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因为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们总是会面临着:不断有人离开了我们,或有新生儿接连诞生了。这种状态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感受,永远都只能是个人的感受。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是自己的,来到世间以后,您总是可以选择怎么样过好自己的生活;而死亡却不能自己。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生,正如人们所说:您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同我们不曾选择和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一样,我们也不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或以怎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而不得不和生命来告别。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治疗界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和其妻子共同书写完成的一本书。他的妻子因患癌症离开了他。在知道妻子即将不久于人世时,他们决定共同开始写这本书。但是妻子却在成书之前就先行离开了,欧文亚隆在悲伤中独自完成了最后的章节。
这个过程也即成了他一段独自面对生命至暗时刻并自我疗愈的人生旅程:“我们写作是为了理解我们的存在,即使它把我们扫进了身体衰退和死亡的最黑暗区域。这本书的首要意义是帮助我们度过生命的尽头。” 同时,这个过程也似乎佐证呼应了他在自己的另一本书中所写:“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遗憾,那么面对死亡会更容易些。回顾我们共同的漫长生活,我们很少后悔。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们更容易忍受我们现在每天所经历的身体上的煎熬,也无法抚平将要离开彼此的痛苦。我们如何与绝望作斗争?我们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到最后?”
思考生死,是作为学者的他们夫妇二人在这段生命时期所做的主要课题。
为什么活着?若谈生便不能离开死。走过一生,到人生暮年,面对着周遭亲朋的相继离去,他们终于知道:死亡之路没有坦途。然而人们能主宰的却只能是生的旅途:一个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
在他们的书中,他们通过自己所诊疗的病人的感受:幻灭感,让我们看到这其实也是他们自己当时面对自己困境时的感受。一个人即将离去,另一个人将如何继续?“一切皆是虚幻......一切都不真实,我完全是孤独的,就像独自坐在一列火车上,所有座位都是空的,一个人都没有。” 面对无常人生失尊病痛,无人能够始终平静。
牵挂感。这是让人可以最终得以安慰和平静的感觉。除了生命带来的基因传递,知道自己的物件中有些也会被子孙们保留继承,他们感到这也是死亡带给他们的一些慰藉:他们不再感到消沉和恐惧,而是能积极地面对未来接下来的日子。物质的生命会离开,精神的生命会延续:随着后人的记忆。
挣扎感。尽管努力保持理性,但是还是会在面对随时到来的爱人病死之必然和自己是否继续活下去的情绪中起起伏伏、不断挣扎。是米兰昆德拉的语句提醒了他: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事实上。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所以,人们恐惧的或许不是死亡,人们的挣扎源于终会被遗忘的焦虑。
接受感。不要恐惧还无法感知的东西,更不必为未来的死亡而焦虑:当人消失了,死亡也便不复存在。若懂得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懂得生命还在时的每分每秒的珍贵,并能够只是欣然安享就已足够美妙。他们不再焦虑恐惧未知的死亡,而是选择感恩安住在每一个当下。
当他们知道死亡已成为近在眼前的事实,作为学者的欧文亚隆夫妇就是这样用书写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并最终和大家分享。选择这样的方式,既是在战胜自我焦虑和学习面对死亡,也是为了学习努力活在当下和面对未知岁月。即使面对死亡,也要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
读完此书,掩卷长叹:这是一对有尊严的学者夫妇,令人肃然起敬。
联想到中文中的词序通常都是生死,或许这与我们的文化禁忌有关。我把此文的题目定成了死生这个词序。我们虽然不甚了解或不曾理解死亡,但是那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归途。而面对此生,我们却可以努力把握。中国智者们也早已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死而不亡者寿。
可见,生死是个永久的话题,但最终殊途同归。学习能直面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安住在当下。
从终点开始倒推来生活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活出美丽、充实、有尊严、有质感的生命之旅。让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能配得上自己这被给予的生命。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所有,文责自担。 若要转载, 请征得本人同意或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