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的“我”和外在的“世界”
《交易心理分析》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交易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认知模型的书: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型去认识世界,并基于自己看到的信息去行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世界造就了我们,但实际上是我们的认知模型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驱动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那个可能偏执扭曲的认知模型是正确的。人类总是自我设限、自我预言又去自证预言,这个行为模式在其他的领域总或许不那么明显,但是在交易活动中非常鲜明。
正如作者所说的,有很多社会成功人士,医生、律师或者政治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大获成功,却在交易活动中一败涂地,他给出的解释是:社会本身有自己的结构,可以给事物的运行施加力量,而这些成功人士擅长改变身边的环境,让社会的结构顺着自己的需求去施加结构性压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一旦到了交易环境中,市场本身是完全自由的,并不存在预设好的结构,于是每个人都像是没有浆的船一样,成功人士不可能去改造市场,让市场替自己完成目标,在交易市场的这条河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指望自己,自己来承担所有的责任。
我对这种观点很赞同,按照我的理解,大部分社会结构中,包括职场和教育环境中,都有预设的规则和行为模式,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到约束的,外界总在有形无形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很多事情确实是自己无法做主的,那些看上去特别“成功”的人,往往就是与外界环境规则特别契合,或者有办法改变外界环境、控制别人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他们适应社会的力学结构,甚至擅长借力,获得了世俗的成功。
但是在交易市场中,这一套方法却经常失效。首先,市场的结构没有社会那么复杂,运行规律也相对简单,难以实现结构性的压力。其次,市场中并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或者行为准则,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自己愿意的时间点和价格买入卖出,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本,所有的规则都是自己制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市场中的自由度都相当之大,远远大于我们在一般社会环境中的自由。相应地,那些具有权威的人,也失去了控制别人、控制环境的权威了——我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去进行交易,却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命令或者压力去做这件事情。
那么在交易的世界里,真正做主的不再是外面的世界了,我们没有领导、没有权威、没有监督者来告诉我们不能做这个、做那个了,也没有老师和父母来引导我们、保护我们、为我们的错误买单了,唯一能做出决定的人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能承担后果的人,也只有我们自己。
交易市场中,我们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我们需要为自己负全责。所以这个时候发挥作用、推进事物发展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又是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而我们认知到的信息,看似来自外在的“世界”,实际上完全来自于内部的“我”。
疑邻盗斧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房间里的大象大家也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永远是偏狭的、局部的、不那么客观真实的,人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需要经过我们的大脑的处理,永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正的事实。
更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对于自己是否正确特别介怀,特别害怕错误,强烈地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会在认知的过程中,更加盲目,不但会忽视很多事实,还会扭曲已经收获的信息,把它们往自己需要的方向去发展。这些错误的认知结果,肯定会让我们的行动也发生错误,并最终得到错误的结果。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交易活动中,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在的“我”构造的,当内在的“我”恐惧、怀疑、不想负责任,外在的“世界”就会残酷、危险、令人赔钱。
但是如果内在的“我”是完全接受风险的,完全不抗拒负责任的,保持纪律、专注和信心的,也不会在交易活动中掺杂对自己的价值评价和感情需求时,外在的“世界”就会更加接近它真实的样子:个体事件随机独立而长期大量样本整体获利。
书中用了赌博举例,并阐述了每个交易者的预期都会对交易结果产生影响,来说明交易的长期整体获利的趋势,其实单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类整体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即使市场会有短期的震荡和个体的毁灭,但是整体长期永远是进步和发展的,只要是一个“真正的”交易市场,不受到极端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大量的交易必定是获利的。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另外一个环境模型也类似于交易市场,就是人际交往的模型。这里提到的人际交往并非是功利性的关系,即跟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无关的,仅仅基于人和人的彼此交流共处所引发的感性认识、判断,例如认同感、喜爱或者厌恶和恐惧。
在抛开功利关系之外的人际交往中,人跟人的关系是完全自由而且随机的,人们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快乐、安全、幸福的正向反馈,或者获取焦虑、痛苦、伤心的负向反馈,几乎是完全由每个人的预期及行动造成的,社会性的压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成功人士们可以勉强别人做什么事情, 却绝不可能勉强别人爱自己。大家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人——他或她可能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总能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和,而且能够在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人身上获得支持,这种状态往往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我”的自洽。
那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接受人生苦难重重,并且在行动中保持纪律、专注和信心的人,往往也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在今年加入成长会之后,在跟小伙伴们交流的过程里、在听S老师讲课的过程里,在读书写作业的过程里,我也越来越强烈认识到这一点——外在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的“我”塑造出来的,对我们的成就和苦乐负更大责任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我们的认知和行动。
二、开放心态、改变认知、展开行动、持续强化
或多或少,我们都有一些偏见吧?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只能接近真理,不可能成为真理,世界永远在变化,我们的认知里肯定有错误的、局限的、不客观真实的部分,但是我们往往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因为害怕犯错,所以逃避事实,不承认自己弄错了;或者因为害怕受伤害,所以拒绝深入了解,简单粗暴地给别的事物贴标签。例如小男孩给所有的狗贴上了恐怖的标签,我们可能会说某些人都不是好人、某些事都不是好事、交易不可能赚到钱、我不可能获得幸福、没有人会来爱我、我不可能成功,等等等等。这些偏颇的观点并不是我们刻意生成的,而是大脑发挥自己的记忆和认知,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我们不但不知不觉认可了它们,还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证实它们、强化它们。在佛教的理论里,把它们称为“执”,在其他场合,可以称作“经验主义”。在我们的性格特点里,这些偏见就是傲慢,而傲慢等于愚蠢。
但是,真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交易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生最朴素的真理,人类的历史、当下的新闻、魔幻的2020,身边的种种都在向我们大声呐喊这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现实,我们就能拨开遮挡眼睛的乌云,抛弃对于固有观念的偏执,并且开始探索如何更加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
本书的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讨论“开放”的心态,获取“创造性经验”,简单来讲,就是不要再让大脑自动巡航了,要有意识地去打破认知的闭环,自觉自发地去探索可能觉得害怕的领域,去接受原来因为傲慢而拒绝了解的知识。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常常骗人、偷懒,就自然而然会考虑抵御这种力量,毕竟我们都是天生具备好奇心的人类,这种力量可以称为“觉知”。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是会常常混淆此时此刻与记忆里相似的时刻,为了抵御这种错误,我们还要强化“当下的力量”,此时此刻的觉知,也可以称作是“实事求是”。
一旦清醒客观地检视此时此刻的自己,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就不会再用错误来贬低自己的价值了。我们不会给失败赋予太多额外的感情负担,不会自我贬低、愧疚、感到压力、逃避,既然什么事情都又可能发生,我又何必给予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既然错误无法避免,我又何苦浪费能量去逃避现实和自我毁灭?不必恐惧错误,也不必期待正确,客观观察、发现机会、进行行动,然后总结反馈并再次循环。错误只是揭示真相的路径而已,不但不要害怕错误,我们还要拥抱错误、利用错误、分析错误呢。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起来吧。
行动不仅是最佳选择,而且还是给我们的信念赋予能量的过程,改造我们旧的认知模型需要很多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我们新的行动、新的经验、新的记忆,单纯靠白日作梦和苦思冥想,是不可能树立坚定的信念的,要做到纪律、专注和信心,需要不断练习和强化。
作者在书里举了自己跑步的例子,其实大家的日常生活里都会有类似体会。例如早起,我们如果选择早起,肯定是有特别的原因,这种基于认知的选择是一个信念的种子——我知道早起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如果我只是这么想,不去这么做,那么很容易就会回到原来的行为模式,只有当我真的每天都早起,并且每天都真正体会到早起的好处,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强化“早起很好”的具体感受,我的认知才会真正发生变化,而一旦我的认知发生变化,我的信念无比坚定,那我就再也不用勉强自己早起了——我选择了早起,我感受到早起很棒,我为自己负责每天都早起并且很开心,一切自然而然。
不可能有一个开关,只要按下去就能改变我们的状态和行动,改变信念要靠实践和反馈——去接触,去感受,去体会,去建立新的认知、记忆和信念。主动、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就是给新的信念补充能量的过程,是改造我们认知模型的过程。从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到掌握自己命运的卓越者,需要我们从自动到主动,从懵懂到觉知。
每一次交易都是全新的、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一次交易,每一个当下的瞬间,也都是全新的瞬间。无论眼前的一切多么像我们记忆里的那个片段,都不会再完全重复曾经的痛苦或者喜悦,此时此刻的我们,可以在此时此刻、运用心智的力量,创造出任何一种可能,这还不够令人喜悦么?甚至只要我们运用纪律、专注和信心去把握好每一个当下,还会将在足够多次的当下之后,获得一个几乎肯定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