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生活节奏感的人,都活成了诗”这个观点应该是可以写成一篇爆文的,是突然想到的,为了完成日更(当然只是我认为,搜了一下,写的人不多,但都诚恳)。
最近“内卷”,这个词爆火。意思是例如作为一个宝妈,要做的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孩子的面霜和身体乳要分开,要注意补钙,要启蒙英语编程绘画音乐运动……
内卷环境下,是生活被按下了倍速。优美的天鹅湖倍速成了小丑剧。如果生活是首歌,内卷下的生活,就是一首没有断句,比周华健的《难念的经》还要难的歌了。而且,几乎被抹平了韵律,拉成几乎直线。
这也是我想写生活节奏感的原因。现在的生活节奏,有种让人心脏紧缩,梗塞的感觉。
想到这里断了,开始“左顾右盼”想看看别人怎么写的。
我心里没那么多的想法看法,所以写不出来。没有用心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深刻体会过。因为自己也是那个没有生活节奏感甚至可能是没有找过生活节奏感的人。每天规律的生活,可能算是吧,但是没有韵律,只是平铺直叙的重复,正如我做的菜,寡淡的。
不过,在搜一搜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者,应该是她练习写作的平台。没有商业气息,生活小事,奇怪想法。没有讨好,不摸读者心理,真实的自己的所思所想。非常纯真诚恳。
她看到《我们仨》里,杨绛先生在谈到钟书先生时,说
“钟书最会挑东西。下馆子总能挑到最好吃的菜,买书总能挑到最好看的书,连买鱼都总能挑到那一尾最新鲜的。”
感叹有些人的确是善于选择的,深感同意,感觉是借东西的小人那样悄咪咪的读懂了我一样。
生动、有鲜活气儿的写作,都是源自生活,对生活用心的体验呐。有些你以为不入流的想法,其实未尝不是有很多人也是这样想,只是没有人表达出来。表达出很多人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感怀、懊悔、悲伤,也是写作的意义了。
关于有人天生就是会选择的,于我,从小,姐姐总是能挑选到合适的精良的衣服(小时候,我和姐姐的衣服都是亲戚家送的)。而我,是那个用一串精美珍珠项链去跟同学换一串花里胡哨塑料项链的人。虽然,后来知道其实都是塑料。但是现在看来,的确是珍珠项链有气质,而当时我想要的,更像是印第安人的项链,独特的美。
长大后,其实也仍然如此。给父母长辈买东西。姐姐买的,父母总是很称心也的确很合适。
那个作者也写了,那是用心选择了,才会那么合适。真心诚意的,深刻的去研究、特别想去做的,这大概就是用心的感觉?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观察能力,抓住事物关键的能力。换种说法是,逻辑清晰。再换种说法,是在认识到事物相互关联基础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然而,到现在,我仍然像猪油蒙了心似得,凌乱。写这篇文章也是。总是织织叉叉。
“这一辈子,不管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刻,我们三个都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工作。”杨绛先生,先生一词当之无愧。偶像、模仿、敬仰,也想要那样……
《我们仨》也看过。他们那段最艰难的时光,在杨绛先生描述里,也是泛着微光的。当时看的很入心,但是没写过。懊悔没早开始写,但也是要机缘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