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场里

作者: Mr_稻香老农 | 来源:发表于2018-07-29 07:32 被阅读23次

在苏北平原里下河水乡,一个叫做蒲场里的村子就在那里。那条著名的河流——蚌蜒河,从平原的西部一路奔腾澎湃地向东流去,一直流向那波澜壮阔的东海。蚌蜒河在中途流经蒲场里村子的后边,一时打了一个哈欠,它就把蒲场里劈成了两爿,它将一条支流从蒲场里穿村而过。

这条支流叫龙潭河,河的东岸叫河东,河的西岸叫河西。这也就是说蒲场里是由河东和河西两个庄子合并起来的。龙潭河上原来有一座桥,是木桥,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前一年,木桥拆去,建成了一座用水泥板搭建的水泥桥,那桥桩也是水泥桩铸就的。

当初,蚌蜒河在剑劈蒲场里时,手一抖,把蒲场里的后村尾劈成了一个垛子,后来,有一个叫焦为根的村医就住在这个垛子上,蒲场里人于是就把这个垛子叫做“为根垛”。为根垛的西边有一条人为修成的土路通向蒲场里河西大陆,它的东边有一个口子,这就是著名的蒲场口。

蒲场口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自古以来,凡是到江南的,除了从离蒲场里西边不远的古运河去往江南外,这蒲场口在苏北平原上就是去往江南的唯一水上航道的河口,是不容小瞧的。据说古代还在蒲场口设立收缴盐税的关卡,这可能也是蒲场口出名的原因。

对于在龙潭河源头的为根垛,古代先人却不是这么叫的,因为那个时候焦为根还没出世,还不知在哪儿转筋呢,别说是他了,他娘也不知在哪里。因此,先人们叫为根垛为龙球。

为啥这么叫呢?古代的爷爷奶奶们说,这蒲场里的河西和河东就是龙的上鳄和下鳄,那龙潭河就是龙身,乌龙摆尾,直达江南。既然河西和河东是龙的上鳄和下鳄,那为根垛正好在上下鳄之间,那它不是龙球又能是什么呢?

怕人不信,他们还指出河东和河西的河岸上长的那些紫红紫红的茅草来加以证明,他们说那些草不是一般的茅草,那些草叫“龙须草”。他们还说难怪蒲场里的男人力大无穷,女人貌美如花,他们住在龙身上,他们喝龙潭河里的水,就如同喝龙身上的血,他们能不天生异禀吗?那是必须的。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说蒲场里的人喝的不是龙潭河里的水,那是喝的龙眼里的水。相传蒲场里的河东和河西各有一口井,两口井就是龙的眼睛。蒲场里的人喝了龙的眼泪,他们当然男的力大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女的天生靓丽如仙子,既有沉鱼落雁之容,又有闭月羞花之貌。

然而,又有人说了,哪里是什么龙的眼睛,吹牛也不打草稿。两口井本来平平常常,没啥稀罕的,但自从梁山泊下来的孙二娘打从蒲场里经过后,她在喝水时把两口飞刀掉到两口井里后,蒲场里的人喝了井水后,男的力大如牛,女的美丽又温柔,不是像貂婵,就是像贵妃娘娘杨玉环。

蒲场里的这些祖先不懂事,啥事情不好说,偏偏要说什么龙眼井和孙二娘的刀,波俏得扎实呢。这事一不小心传到朱元璋那厮的耳朵里了,朱元璋龙颜大惧,忙派刘伯温那个摇鹅毛扇子的来处理这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刘伯温到了蒲场里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为何呢?原来刘伯温一看,这蒲场里风水太好了,就在真龙宝地上,住在真龙宝地上的人,男的将来不是出将入相,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料,女的更不用说了,不是贵妃娘娘,就是正宫皇后。哈哈,这还得了,这样下去,这大明帝国不是要被蒲场里的人取而代之吗?

刘伯温这个糟老头子羡慕嫉妒恨啊,他忙作起法来,让手下人取来一把大铁锹,他把铁锹在蒲场里庄后头的土地上一插,又在大铁锹的锹柄上挂上一只烂蒲鞋,然后,他念动真言。刹那间,天地间飞砂走石,日月无光,从那蒲场口那里立马流出了鲜红鲜红的血,那是龙血啊,真龙宝地就这样丧于刘伯温这个杂毛老道手里。

以后蒲场里龙气泄了后,蒲场里周边的土地就荒芜了,长出了好多蒲苇,直到清朝慈禧年间,太平天国的一位李将军为躲避清兵的追杀,逃到这里,被姜家的一位姑娘用蒲苇把李将军隐藏住了骗过了清廷鹰犬,蒲藏李的村名从那时起就很光荣地诞生了,后人把蒲藏李读成了蒲场里。这就是蒲场里的来历。

后来姜姑娘跟李将军结为夫妻,他们在蒲场里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刀耕火种,蒲场里周边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在春天里,蒲场里的河东、河西和河北以及河南的村子的四围都是绿色的海洋。到了秋天,那黄橙橙的稻穗一穗挤一穗,一穗挨一穗,翻涌起金色的稻浪,一直向天边涌去,煞是壮观无比;还有那棉花绽蕾炸絮,吐银喷雪,葵子飘香,不绝如缕,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焦为根住在蒲场里村后的为根垛上,他虽然是医生,却沉默寡言。他长得还是蛮阳光帅气的,个子不是太高,也不算太矮,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蒲场里村医疗诊所就是他和顾炳文老中医合开。顾老医生在时,他是每天都要从为根垛上到河东的村医疗诊所点卯上班的。

后来,顾老医生去世后,他就不到医疗所里去了,他蹲在家里,据说他正在家里盘弄他用丫筒张来的黄蟮和别的小鱼小虾。

焦为根和他的弟弟以及妹妹,从小父母就去世了,他为长兄,他把弟弟和妹妹拉扯成人后,他却没能成家。他妹妹嫁在本村,他弟弟结婚没多久,弟媳妇就害喜了,什么也不想吃,偏偏喜欢吃大伯子的拿手菜——韭菜炒长鱼(黄蟮在蒲场里的叫法),别的小鱼小虾,她也喜欢吃,只要是大伯子做的,她都喜欢。

焦为根蹲在家里,村里有人要看病的,都会到龙潭河上的水泥大桥上对着村北边的为根垛子喊焦先生。蒲场里人喊医生和学校里的老师一律喊先生,什么样的先生,他们自己心中有数。只要一嗓子,不要喊多,焦为根就会从垛子上的屋里探出头来,他回答人家说来了。他说话算数,他说来了就来了,从来不让人家失望。

焦为根一般是在龙潭河畔和蚌蜒河边捕捞小鱼小虾,冬天河里结了冰就不谈了,在春夏秋天,他会手拿一个捕鱼的剔罾到河边下到浅水中赶鱼到剔罾里。由于不能到深水区,他一般地捕的都是小鱼小虾。

像这种用剔罾捕鱼也能捕到菜刀大个的鲫鱼的,村南边有一个叫姜伯龙的,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剔罾去捕鲫鱼。在秋天发水场时期,瓢泼大雨从天上的银河里往下直倒,苏北平原上雨脚如麻。就在这样非常的时刻,姜伯龙手拿鱼篓和剔罾,他出现在河堤上,那样的剪影让人看见了,一定会刻骨铭心地牢牢记住的,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姜伯龙先把鱼篓和剔罾放到河堤上,他下到河堤上的一个往河里淌水的口子边,他拔出别在腰眼上的一把小铁锹,噼里啪啦地猛挖一阵,就在河堤缺口两边的河堤坡土上挖了两个小塘。他挖好后就到岸上等着,他当然穿了雨衣的,不然的话,他在暴风骤雨中怎么能顽强地屹立在河堤上?!

姜伯龙之所以要在河堤上等一会,他是等河里的鲫鱼来到河堤缺口上淌下来的水边唼喋瀑布似的水,等到鲫鱼唼水唼到牠不经意间兴奋地一跃时,鲫鱼就会跳到他预先挖好的小塘里。

等到这样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后,他会赶紧从河堤上出溜下来,他用剔罾拦住淌水口,然后他才会用手指去抠住鲫鱼的鳃板眼,一下子就把鲫鱼捉放到鱼篓里去了。他的鱼篓是请村里的篾匠姜银根定制的,特别大,不放它个二三十斤鱼,他是不会着急赶忙地回家的。

姜伯龙的这种捕鱼法,焦为根也会的。听人说焦为根的父母是长鱼船上的,他的母亲是姜氏门族中人,因此他喊姜伯龙都喊“表嘎”。

表嘎,是蒲场里杠杠的方言,就是表兄表弟或者表姐表妹的意思。蒲场里的表嘎特别多,这是因为蒲场里以姜姓和夏姓最多,当然还有别的杂姓,他们异姓之间通婚,就会出现很多亲戚。当时蒲场里流行这样一支童谣,是这样说的:“姜半庄,夏一角,姓郏的没有几泡,姓刘的上不了桌,姓李的勉强能坐在案榻。”至今回想起来,觉得怪有趣味的。

焦为根之所以不像姜伯龙那样去捕鱼,归根结蒂还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这一很荣耀的头衔束缚住了他。

赤脚医生是当时的一件新鲜事物,尤其是当时有一个叫《红雨》的电影放映了后,赤脚医生更是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到处涌现,焦为根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是赤脚医生一枚。不过,他虽然是赤脚医生,但他给人家望闻问切地看病时,他并没有打赤脚,只有到他拿起剔罾去捕鱼时,他才会脱去白底黑帮的千层底布鞋,赤脚上阵。

焦为根等雨停下来,他才赤着脚在家门口附近的龙潭河边用剔罾捕鱼。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姜伯龙背着满满一鱼篓的鲫鱼、手拿剔罾打从大河北(蚌蜒河北岸)而来,他经过焦为根跟前时,他说:“表嘎,你又给弟媳妇捕鱼啊。净做这些大伯子驮弟媳妇——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不怕表弟不高兴。你就回去歇着呗,表嘎给你几条鱼拿回去交差!”他说着,走到河边跋下水,他从鱼篓里拿出几条鲫鱼,随手放到他的表嘎背后背着的鱼篓里,然后一道烟似地扬长而去。

焦为根呆呆地看着他的表嘎姜伯龙走远了,心里五味杂陈,他可能是在心里说又不是他不要娶媳妇的,但他不服气他表嘎能捕到鲫鱼是千真万确的。他回忆起他在插秧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张长鱼的往事。

他张长鱼跟别人张长鱼不一样,别人是用一根长竹竿挑着丫筒去张长鱼,他是撑着一叶小舢舨去张长鱼。因为他有很多丫筒,有三四十个丫筒,空丫筒倒是能挑得动,但丫筒里都有了长鱼后,那丫筒就特别重,到很远的田里去往回走时,远路没轻担,那就格里格外地显得重。

他把丫筒用一根竹篙挑到他家屋东山河边泊着的小舢舨上,这只小舢舨是他买的。到秋天发大水时,他的垛子通往村里河西大陆的那条土路就会被水淹没了,他原来跟弟弟妹妹们在垛上时,他们倒都是涉水而过。等到弟弟妹妹们先后分别成家后,他看到外甥儿纷纷降临人间,弟媳妇不久也要生了。为了以后孩子们到垛上方便,他就买了一只小舢舨,他说总会用得着的,想不到张长鱼用上了小舢舨。

他把小舢舨撑到了龙岔沟。龙岔沟是龙潭河的支流,蒲场里的人喊龙潭河一般直接喊成龙岔港,龙岔港的支流当然叫龙岔沟了。

这龙岔沟上的秧田是他张长鱼的风水宝地,这个地方不仅鱼多,也很隐蔽,打药水的人也是很奇怪,专捡一些药味不是很浓的药水打,而且在早晨打,好像是特意留着他张长鱼的。但他不知道,村里长鱼船上的人知道焦先生要张长鱼,他们为了照顾他不要到很远的村里的田里张长鱼,就把这一片区域范围暗地里留给他了。

相关文章

  • 蒲场里

    在苏北平原里下河水乡,一个叫做蒲场里的村子就在那里。那条著名的河流——蚌蜒河,从平原的西部一路奔腾澎湃地向东流去,...

  • 蒲场里的来历

    话说清朝慈禧年间,那曾国藩和左宗棠两条大清狗率领好多小清狗打破南京城,太平天国从此失败。 有一李将军骑着一匹白马,...

  • 边陲偶吟(随意体)

    蚌蜒河畔蒲场里, 我与君隔千山水。 边陲城郊红塔峰, 遥望故园泪如雨。 附注:在“蒲场游子群”里,听弟弟姜广平和铭...

  • 蒲场

    谁还记得2000年前你的样子 一条老街,从南到北两排瓦片屋 那时的对面真的就是对面, 妈在家里喊吃饭,站在对面就能...

  • 蒲场里的开明奶奶

    准确地说,我们苏北平原的蒲场里应该是生我养我的家乡,现在当我跟她阔别了22年后,我在云岭边陲跟她又隔着千山万水,她...

  • 蒲场村

    蒲场,地处兴化东南角,距兴化45公里,距戴南9公里,距唐刘1.5公里,距张郭10公里,蚌蜒河北于荻垛镇接壤。蒲场,...

  • 蒲场村

    蒲场,地处兴化东南角,距兴化45公里,距戴南9公里,距唐刘1.5公里,距张郭10公里,蚌蜒河北于荻垛镇接壤。蒲场,...

  • 蒲场里抢戏班不要动手

    相传我们苏北平原那疙瘩的人,早年间每逢村里唱社戏的时候,都会派人去往东台去抢戏班。 东台是靠近海边的一个城市,据说...

  • 蒲场学校

    蚌蜒河水流经龙岔港河,甘甜的乳汁滋润着蒲场里两岸的百姓。就在龙岔港流经庄子的那开阔河面的东首,座落着我们的心灵...

  • 想念蒲场

    想念蒲场,睡里梦中,魂牵梦萦,想到最后,我才知道我眷恋她的安宁祥和。 多少年啊,多少月,几回回梦里回故乡,可是当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蒲场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b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