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擅长写散文。如今台风又来,望向风卷云涌的黑暗,竟想起了当年,从小雨淅沥到大雨倾盆的那一天,写的一篇,不知算不算的上散文的文章,名为《落雨散记》。
真是台风又来,昔日不在!也许这么说,有少年强说愁之感,但此文,却是我停下了数学的密密麻麻,随着耳边卷起的疾风,写下的。
想起在小红书上看见一位12岁的小作者,文笔像极了当年的我,问网友写成这样,算不算有天赋。我看了她的文章,哑然失笑。不是嘲笑,而是对我当年的感慨。于是我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评论,鼓励她继续写作,并给了她相关建议。我告诉她,永远不要怕写错,即使中二,即使没有主题,即使像是未赋新词强说愁,即使笨拙的、拙劣的模仿,也没有关系。我说,只要你坚持写下去,你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文风。她喜欢写散文,这倒是和我不一样。我一生中确实只写过一篇散文,上面已提。这篇倒是算杂文了。
深圳还没有金井梧桐秋叶黄,现在风儿直穿过叶尖儿,留下摇动的歌谣。
忽然想起《我与地坛》里,史铁生问朋友写作的初衷。我想起我的初衷。我从6岁开始写作,那只是为了玩仙子游戏的游戏剧本罢了。从二年级起,到初二,一直坚持写动物小说。期间也写过乡村题材的小说(那时很喜欢曹文轩),也写过悬疑、奇幻类的。
我确实不擅长写散文。现在的时间也只允许我写诗歌了。但是诗歌,一切都不一样了。暑假时,我曾翻看自己曾经写的诗歌,真是蜕变了啊。
此为我小时候写的第一首小诗,名为小熊:
夜晚,
一颗心紧张地跳动着。
它紧紧地护在我身旁,
卷缩在我旁边。
心仍然在紧张的跳动,
而它,
用他亲切的脸靠了过来。
甚至似乎有一词写错了,是“蜷缩”,而不是卷缩。
看见有年纪比我大的诗人写的诗歌,令小小的我心生羡慕,所以每一次我去图书馆,我一定会借一本诗集。实际上,有段时间,我曾经想学习徐志摩的文风。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压根就不喜欢,只当是提升文笔用了。
不知为何有一天诗歌蜕变成了这样,这是刚初二的时候写的:(节选)
我想要那暖融融的孔明灯点燃我的胸膛
即使死去,却也在温暖中死去
我想要在欢声笑语下的深湖里沉入湖底
即使死去,也在欢醉中死去
我选择逃离,选择放弃,因为我无法忍受回忆的对比
我选择离去,选择沉匿,因为我理解不了世界的条例
啊,我依然记得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处于悲伤的低谷当中。虽然原因幼稚得可笑——但我至今认为这并不幼稚,因为我还在为此挣扎——考试连续失利。
这首诗是写给我的精神偶像诸葛亮的。我不追星,不追娱乐圈。唯一对他的情感,是一种真诚、直率、崇拜而仰慕的情感。
后来总是能写出一些,我至今都觉得惊奇的,句子。这是2023年写的:(节选)
海洋是活着的绝唱
海洋是飞扬的想象
海洋是蓝色的独特
海洋是死者的挽歌
现在我依然保留着我九年级写作特色。这是我九年级上册开学写的(当时第一单元是诗歌主题),充满了宏大而悲壮的色彩:(节选)
我赤脚蹚入冰冷的雪原,一言不发
神圣的早晨充满静穆
秃鹫叼看尸骨飞入血的家
流浪的风哭泣着垂下山谷
我的目光撞到雪山崩塌
现在每一周我仍然会写一首诗,至少是一些句子,都充满了这种宏大而史诗般的景物。都是在我上课无聊发呆,又或是晚自行触景生情写下的。现在一直很喜欢写风,河流,雪山,和森林,因为我一直敬畏自然。
至于我为什么敬畏自然——
从小,我一直很喜欢生物,从小小的植物到各种各样的动物。长大却变了,转而更喜欢了研究人体和微生物。后来在初二,涉足到了生物医学,免疫学和心脏学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学科。
我敬畏生命,深深地明白生命的脆弱和当代医学的无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身体里有许多,堪比宇宙般神秘的细胞。你看,那美丽的星云,不就是像抗原呈递细胞(APC)吗?还有,我最喜欢的辅助性T细胞(Th),就像孔明一样,不是君主,却是君主的重要帮手,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对应着我心里的追求。
为免疫学做的笔记。字好丑
上也提过喜欢心脏学。心电图,和心脏解剖,还是略懂一二。
初三在重点班后,遇见了一位喜欢化学,尊重科学的男孩。生化不分家。中考考完那天下午,他在楼梯间和我表白了。
我一直记得楼梯间,那像是被阳光晒过的——真实。如今他和我考上同一所重点高中。忽然猛地意识到,我们都敬畏科学,他支持我继续学习医学(尽管以后我不想当医),我支持他做他的爆炸和制药事业(天天做炸药这个人)。我一直淡定而从容,至于那天下午,可能他因为冲动说的话,我只当过往云烟。我依旧像轻声叙说的河流向前。
我与现在的青少年十分格格不入。二次元,番剧,动漫,娱乐圈,明星,游戏,流行歌,我哪个都不碰。不过我一直很喜欢哈利·波特,资深哈迷了。啊,他们都太疯狂了,我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少了一点青春的疯狂?我是有勇气去迎接未知的挑战,去涉足一个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岗位。啊,我也会冲动,我也会着急。
至于歌曲,对于周杰伦这些流行的歌手,我对他们的歌并无反感,但我不喜欢。我喜欢听老歌——是真的好听——郑智化、刀郎等等等等,也喜欢听美国的乡村和民谣。大抵是因为喜欢内心的恬静吧。
我热爱的,是来自东汉三国亘古的背影,是身体内的生命之歌,是乡村民谣间的指尖吉他,和流淌在山间的银色河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我尊重也理解。对于真正热爱的东西,人们都保留一些淳朴而自然的情感,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不是为了彰显特殊,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对于如今某些青少年出口便是一些“梗”,叫人不懂,对于某个字眼哄堂大笑,缺少了对一些事物的真正思考的情景,感到悲哀。
我不反对网络的梗,青少年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搞笑,在如今青少年群体中称之为“抽象”。但是近期我发现网络的梗渐渐出现了一些侮辱人的趋势。每当我听见,他们毫不在乎地说出那些可能伤人心的话——即使我知道他们完全无意,我会感到厌恶。
对于如今的某些青少年,还有其他一些群体,过分相信某些事情,而从来不去进行深层的思考的现实,我感到悲哀。我一直认为,网络上有些视频使你产生愤怒情绪的,让你感到不满,愤怒的视频,都要竖起警惕。不要被愤怒裹挟了头脑——很简单的一句话,有多少人去执行?我不会在网络上评头论足,也不会去评判和批判某件事情,因为我知道我看到的事情并不全面。
但是青少年确实有其冲动和批判的思维——我同样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是对于新闻,我也知道有新闻偏见。就像当你爱自己的家人的时候,你希望能改正他身上的一些缺点一样。表面上表面出来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很难知道全貌,于是我会50%选择相信,50%保留我自己的思考。
恍然,一下子写了好多。也许这文章有自满的意思?但是无论如何,我依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热爱。我也时常会对一些现实感到焦虑,会有以后踏入社会的惶恐,以及对现实一些现象的悲哀。
但我始终记得,我身体里,有一只不败的生命之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