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学习迁移现象,我国古人早有经典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曰:“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从心理学上讲,“举一反三”的原理是之前已有的知识学习,对新的知识学习形成促进作用,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
自18世纪中叶开始,开始有研究者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解释和研究。从那以后,有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触发,根据不同的实验与研究,对学习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有关学习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相同要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和伍德沃思(R.S.)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应用结论:
- 学习内容要构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
- 学习内容要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鼓励学习者跨学科思考。
概括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C.H.Judd)提出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的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应用结论:
- 要培养学习者的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概括能力。
- 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习者深入观察概括,增强迁移效果。
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提出的迁移的关系理论和斯彭斯(K.W.Spence)的转换理论类似,常被合称为关系转换理论。这是对概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被试对情境中各种关系(或完形)的顿悟,如果两个问题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关系,那么对其中一个问题的训练将对另一个问题产生迁移。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应用结论:
- 要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 学习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于1963年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应用结论:
- 要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 帮助学习者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他
混沌大学中有句黑话叫“同构性迁移”,强调的也是知识原理学习中同构迁移发散。在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中,更是结合能力三核,提到了迁移技能的概念。许多讲高效学习方法的,几乎都会总结出一些学习迁移的实操方法。

假设性畅想
笔者正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有效高效的学习模式”,结合今日所学所悟,再有以下未经论证的大胆畅想:
- 学习模式中关于学习迁移的设计,应该要结合学习者自身的实际经验(职业背景、专业背景、已学习的知识背景),利用学科知识图谱,构建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模型,并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利用大数据给学习者智能推荐其已具备的知识迁移参考或扩展学习知识参考,以帮助其举一反三。
-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习者进行概括性总结,通过概括性总结来提升其学习迁移的效果。
笔者目前处于广泛调研学习方法论的阶段,所以假设均为进行进一步论证,后续的文章中,将持续对各种假设进行探讨论证。这段时间,特别是周一到周五,笔者都较可能围绕关于学习方面的学习总结,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