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竹露滴清响
01.
知乎上说:边缘人,可以指无法或者不愿意融入群体,游离于主流社会或主流价值标准以外,或者独自钻研着某个少人问津的领域,或其他自认为处于‘边缘’地带的情况。
看后,自造了一个词——边缘家长。
自定义的边缘家长,就是不愿意融入孩子所在班集体,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等不闻不问,自己认为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然后把孩子放到学校丢给老师的游离于学校和班集体之外的家长。
这些家长对班级布置的活动一无所知,对学校、老师的各种倡议号召不参加,不热心,不主动,甚至不屑一顾,好像这一切跟他毫不相关。
这些边缘家长的孩子在班级生活中什么表现呢?
真的和他们父母的表现一样!
运动会跟他没关系,田赛径赛都不积极报名。歌咏比赛更不用说,唱歌是别人的事跟我何干?即使联欢会老师硬性让每个人都出一个节目,轮到他时,他也只说:老师,我不会。其实,他都没准备。
家长全面参与孩子成长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己孩子在班集体表现积极与否,也影响着孩子在集体中被同学们认可的程度。
02.
小路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但他的活泼好动也只是表现在下课和同学玩闹上,课上,立刻换成另一副模样,老实成一只小绵羊,坐着呢,至于听讲时脑子是否在跟着思考问题,不知道。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低,没有几个人能听见。
他是边缘生——因为他父母是边缘家长。
小路已经上到四年级了,四年以来,他的爸爸妈妈从没主动跟老师交流过,只是在一年两次的家长会上出现,开完会就匆匆离去。
而小路呢?也从不和老师同学交流,很少看到他像其他孩子一样爽朗的大笑。
这真的不叫老实,也不叫腼腆,因为他在完成作业时从来没好好写过字,一篇作文如果是两页的话,第二页抄写准比第一页潦草很多。
而对他书写的好坏,家长从不放在心上,甚至小路的书本、作业本等,家长都没拿起到看过。
平时班级举办活动,小路从来都是在后面刹着,仿佛这个集体不是他的,他也不属于这个集体。
和家长交流小路的表现,家长说他们老家都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家里对小路也不报多大希望,至于班上的活动,不参加也少不了什么,只要在学校不打架出事就行了。
家长的消极态度,使小路也一路消极下去,一直站在集体的边缘,很少成为集体的焦点,让大家去瞩目。
而小学生,被集体、被他人认可会让他高兴很长时间,更主要的是,他可以因此更加自信。
03.
王丹这个女生和小路一样,像一颗小苗被家长丢在了树林里,别的小树都在你争我抢的吸收阳光奋力成长。她却独自悄悄风中摇摆,不声不响,仿佛一直在自己的国度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
每次六一节目,学校都邀请家长参加,王丹的父母从没参加过,别的孩子都有家长陪着,脸上洋溢写快乐笑容,王丹呢?自然是郁郁寡欢了。
平时老师找王丹的家长,不是有事不来,就是来后的敷衍塞责,满口称是,道歉连连,回去,还是老师看孩子我挣钱,我不找老师也别找我的态度,继续演绎着两不相干。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集体的浸润,而这个集体需要家长、教师、学生合力,形成一终良好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家长的置之不理,让孩子在集体里三缄其口,自动成为集体的尾巴。
04.
边缘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班级活动的关心,甚至跟着去参与,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大泽,课堂上绝对被遗忘的角色,坐在角落,因为学习不勤奋,父母对其失望,渐渐不管他了,当然对班里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任大泽在班集体里沉默。
一次班上举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班队会,老师布置大家或讲相关故事,或自己现场表演京剧、地方戏,或现场展示剪纸等,大泽也不知哪来的勇气:“老师,我展示剪纸,我妈会,我让我妈教我!”
结果,在集体的展示中,大泽被评上了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小少年,后来,他妈妈还主动联系老师,教同学简单的剪纸方法。妈妈的主动参与一下子为大泽带来自豪感,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了,课下和老师话题也多了,满满的存在感!
05.
一个家长关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关不关心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会不会和老师主动地交流,孩子的直觉是最灵敏的。
你关闭了和学校、老师交流的通道,孩子也会紧随其后关闭,你点燃了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身上充满了正能量,孩子也会像你一样激情满怀。
一个不主动参与学校、班级活动的家长,不仅疏远了自己和学校、集体的关系,也会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班集体。一个小学生的成长,缺少了集体这块土壤的滋养,是不完美的成长。
那么,你还要做边缘家长吗?
[无戒365天日更营限极挑战 第17天]
网友评论
不过教练的小孩子都让她接送,还代教练开家长会呢!
为什么孩子没成边缘生呢😂
嗯嗯,孩子都成长,离不开家人的陪伴
有些不一样的思考。家长参不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自由,不应该受到指责。个个家庭的情况,每个家长的性格都不一样。
家长游离于学校和班级之外,在过去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今为什么突然不正常了,甚至成了不可容忍的事情。这是因为学校和社会教育力量的不足,从而转嫁到了家长身上。
家长负责家庭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倡议的活动。
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
家长的参与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家长之间互相竞争,加剧学校教育了的不平等,若家长竞争失败了,孩子边缘化。
有些家长时间充裕,有些家长财力雄厚,有些家长多才多艺,有些家长能说会道。学校的活动过多,这些家长就会脱颖而出。从而他们的孩子自信,而有些家长时间少,内向,穷困,等等 就会败下阵来,这就造成孩子自卑。从而变成边缘的孩子。
学校教育是不是应该鼓励家长过多的参与是值得思考的。
家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地位基本已经定型。不需要考核自然成为家长。
但孩子还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学校教育是教育孩子,不是教育家长。不能因为家长的参与少,而把孩子边缘化。这样对孩子不公平。
正是学校让家长过度的参与,把家长囊如了竞争的序列。造成了对孩子更大的不公平。
是想一下,本来这个家长就差一点,在学校还要放大这种差。对孩子来说好吗?
还有就是双方不对等
家长如果给学校提意见,因为家庭的问题,让学校,把他孩子星期五的课,移到星期六上。学校会觉得可笑。你家庭的事情怎么能影响学校呢?
但是学校在家长上班的时候,让家长来参与学校教育就理所应当。
是否也值得思考。当然例子比较极端。总之就是学校要求家长的时候,缺少感恩之心。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但学生是学校的。应该相互感恩。
个人浅见,真理越辩越明。一切为了孩子,莫怪。
不到万不得已,老师也没时间找家长。被找的家长的孩子都是违反纪律很严重的。家长会也是一年两次,都是周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