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辽宁和吉林两省“女多男少”,指的是“总性别比”,不是适婚年龄的“性别比”。
这点很重要。
因为,仅凭“总性别比”中的“女多男少”,来判断和考量在辽宁、吉林这两个省,找“女朋友”的难易程度,是不严谨,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男比女多3490万人,这3490万人,分布在不同的年龄,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
这个是全国的数据,这其中并没有辽宁、吉林这两个“女比男多”的省份中,适婚年龄(20–40岁)这段男女“性别比”的详细数据。
只有把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性别比)统计出来,才能对婚恋的难易程度,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判断。
作为三兄弟的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的“性别比”首次登上全国“前三”。
其中:辽宁99.70,吉林99.69,黑龙江100.35。
东北三省“女多男少”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很简单。
第一,东北三省作为“一对夫妻一个孩”政策的坚定执行者,自然也就对“生男生女一个样”的事实比较容易接受。男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女孩子更是父母的“心头肉”。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是同步更新的。传宗接代的那种旧观念,摒弃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许多。
这组数据出炉看似有点突然,其实并非如此。其实,自2000年以来,辽宁、吉林几乎每年的人口性别比都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辽宁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100-101之间,吉林在2013年人口性别比达到106.23的高峰后,逐步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辽宁、吉林人口性别比双双低于100,这种“女多男少”的格局二十年来首次在东北地区出现。这种格局会进一步加剧,还是趋于平衡,还有待观察。
如何看待“女多男少”这个事实,其实大可不必去过度地解读。
相同的状况,也就是说“女多男少”,早在15年前的北京,也同样出现过。
2006-2007年北京连续两年出现“女多男少”,但此后的十年,北京的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了平衡。
2018年北京再次出现“女多男少”,2019-2020年性别比又回归正常值。
一组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数据,属于正常现象。完全没有过份解读的必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