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禅•觉醒想法城市故事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作者: 无尤堂主孙鸿伟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09:24 被阅读255次

弟子愚乔问: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近代禅宗中兴祖师虚云法师题

清鸿师作答如下:
一、出处

“应无所住”,语出《金刚经•第十品》原句为“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法

佛法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心生法法生。

因“无所住”中的“所”,是指“一切法、一切相与一切境”,故而先谈谈什么是“法”。佛法讲的“法”,是指与“心”相对待的且为“心”所认知建立的一切现象(现相)的“平等的本质性抽象概念”,“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相”。用古希腊哲学描述,即“存在的存在”、“是的是”、“有的本元”或“自在之物”...此即佛学所言之“法”。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三、相

“相”,即现象或现相,“相”就是“法”具化具体的体现或表现形式,用当代通行的理念讲,“相”就是“时间”,就是“空间”,就是“变化”,就是“数”,就是“质”,就是“物”。总之,宇宙间一切与“法”相较而相对具体的物质能量或精神性现相与概念,皆属于“相”的范畴(不得不借用现代词语表达:即一切现象和概念存在的抽象名称为“法”,一切现象和概念存在的具体形式为“相”。)

弟子小童问:“牛、马、物、我、好、坏、善、恶...都是相,那么上帝道本体属于相吗?”

师答:“上帝、道、佛、本体,在语言文字意义上都属于“相”,而此文字相所指的“本真本元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源头和毕竟皈依处,此大源生一切法,生一切万有,生一切万相。譬如以手指月,手指是假,月才是真。而本真无可名状,故佛曰不可说,老子言不可道、不可名。”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四、心

心,在当代流行的知识体系中名之为“自我意识或心理”,此心之“自我意识或心理”,是一切体验觉知的前提和主体。此“自我意识”分为“后天经验性自我意识”和“先天先验性自我意识”。所谓“后天经验性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中由“后天经验”累积组成的部分”,比如我的名字,我的姓氏,我的鼻子嘴巴耳朵肢体等我的身体外貌,我的爸爸妈妈等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以及我的年龄、学历、工作职务...;而所谓“先天先验性自我意识”,就是在人生经验之前就具备的一种“统觉”天赋,用佛学讲叫“末那识”。此先天统觉背后的“赋予者”,就是佛学所称的“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在中华儒道两家称之为“太极”,人人皆有一太极,即指此。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即“太极”,又称“一炁、炁、混元或混元一炁”。顺之则生万有万法万相,逆之则清净合道则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基于此,是故六祖惠能大师说“人性本净”,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五、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或现相。“不住”,就是不被一切法所迷惑所缠缚,具体表现为不被一切现相所迷惑,不对现相起分别判断,不作情绪化判定。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六、应

“应”,表面是应当应该义,而在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应”:

一者“应无所住”,是指透过现象看本体(道、真如、自性)。

二者“应生其心”,就是从本体的角度,以平等心(不二)看现象,随缘应物,善待一切,善用其心,而又不着善的相。

七、无所住

“无所住”,“所”是法,是相,是境,是界。“所”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是世间万相万法。故而“无住”,即“无所住”,即不住一切法,是自性不为任何法所缠缚,显出本来面目,这就是解脱。

八、生其心

“生其心”,是应物自然,是发而皆中节,是六祖大师讲的“道须通流”,简单说就是宁静的生活,该干啥干啥,心不执著,反而心想事成,无为而无不为。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九、《法宝坛经》箴言

《坛经》云:“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 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 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 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 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 心量广大, 遍周法界; 用了即了了分明, 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 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 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 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 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 即名边见。

……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十、结语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德经•道篇•第一章》)

读坛经、道德经、或者西方哲学,都可以让思想变得清晰,清澈。清晰,是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观其缴”。清澈,就是涤除玄鉴,就是入不二法门,证得心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其眇”!

【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念禅】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ms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