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心情,希望自己学习厉害,会英语,法语会画画,跳舞唱歌,搞定各种客户,解决各种难题,无所不能。但通常这个都是自己的妄想,现实总是无情的把咱拍在了岸上。
今天在读了经济学原理的第3章,不得不说,这章的内容还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一章里讨论了为什么贸易是能够让大家获利的方式。从中引出了两个概念,分别是: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这个词其实我们在体育比赛中会听到的很多,比如当年刘翔跑110米跨栏的时候,有很多场比赛就是以绝对优势获胜的。而在经济学中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为,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而比较优势,则是说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以达芬奇、亚里士多德和米开朗基罗为例。
如果比起思考这个世界,亚里士多德对比米开朗基罗是有绝对优势的。但如果比起雕塑这件事来说,米开朗基罗则比亚里士多德有绝对优势而在绘画或者自然科学这些事情上,达芬奇则会比米开朗基罗更有比较优势。
如果用经济方向的例子来说的话,制造手机这件事上,苹果会比康师傅有绝对优势,而对比三星在部分人的心目中,他会有比较优势。
毕竟康师傅如果说造手机,大家应该都会出现的,是黑人问号脸,所以即使康师傅真的造了手机,相信在最初的时候会买的人也不会很多,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康师傅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绝对会比苹果来的更大。因此苹果对比康师傅拥有了绝对优势,当然这是在制造手机这件事情上,如果把对比的点换成方便面,那康师傅对比苹果则有了绝对优势。
而由于三星和苹果都是制造手机的行家里手,他们的差别或许在于操作系统,或许在于大家对于品牌的感知等等,所以由于大家各种认知上和习惯上的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会更喜欢苹果手机,因此会出现苹果手机对于三星更有比较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优势之间的区别,拥有绝对优势的人是对比那些完全不擅长的人来说的,而比较优势则是对比那些擅长程度不同的人来说的。
比如对于擅长写作的人来说,他们对于那一些完全不会写作的人是有绝对优势的,但是对于那些略有基础但是不够擅长写作的人来说,他们拥有的只是比较优势。后者之所以会输,是因为他们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要比那些擅长写作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去精进自己的技能。也许擅长写作的人想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花的时间大概是两三天,甚至有的只需要一天。而对于一些出入门或者还不够擅长的,写作者来说,他们可能也需要花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打磨出一篇好作品。
理解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后,其实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我或许会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做吗?比如有人既会画画又会弹琴,对比来说他的绘画水平非常高,而钢琴只是入门的阶段。如果出于对于兴趣的培养的话,那做任何的选择都是无所谓的,如果是出于未来深造的需求的话,在现阶段来说,绘画或许是那个更好的选择。
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我们会的技能或许有很多,但比如说在找工作等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会这项技能就去找相关的工作,而是要综合权衡判断,到底哪一项是我们更擅长更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事。
通过这个权衡的过程,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更好的取舍。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夫妻双方其实在家务擅长的点上是不一样的,当然每个家庭或许有不同的技能组合,比如有的妻子会很擅长料理,而丈夫在家装方面更有心得,那我们就可以按照大家擅长的技能去做合理分工,这样既达到了完成家务的目的,同时也让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双方都会更开心。
同时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可以主动思考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打造共赢?比如对于一些做PPT很厉害的人,他们会选择主动的去帮那些不怎么会做PPT,但是演讲很厉害的人。这样一方不断练习了自己的技能,积累了口碑,而另一方则能够更专注于演讲。这样的组合其实就是打造共赢。当我们真的把自己的技能打造得足够强之后,或许就能够给我们创造出时间,去发展新的兴趣爱好。
因此,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其实真的可以主动问问自己这件事情,我到底是拥有绝对优势还是有比较优势?甚至我到底擅不擅长这件事?这件事是不是我当下必须要去做的事?我能不能够找到人帮忙?
当我们能够掌握这样主动的思考方式,更综合的去权衡自己能力和现状,或许能帮助自己从无所不能的妄想中跳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