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耽美文学是什么,可是耽美文学已经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从动漫圈子走出来,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女性的手机中,吸引着她们,感动着她们。
耽美,即耽于美色。
耽美“不知怎么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一。”
这样的内容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耽美文学只是描述同性恋之间感情的小说,或者说,支持同性恋的人看的小说。
事实上,耽美文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耽美文学确实起到了普及同性恋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耽美文学的原义。耽美文学的读者群一般只限于女性,男性听到耽美文学就会望而却步。
近年来,耽美文化已经有从亚文化出圈到主流文化的趋势。
随着《镇魂》的火爆而出名的朱一龙和白宇
为什么现在的女生对耽美文学如此热衷?探究原因,或许我们可以先绕过女性个人,去观察中国整体女性的形象。
一、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整体
女权——现在这个词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是声名狼藉。由于缺乏确定的、科学的纲领式指导,女权的内涵混乱纠结,一团乱麻,常常被人们讥笑为“田园女权”——自己挣钱要给自己花,男方挣的钱也要给自己花。哪个对自己有利,就拿过来,全然没有现代女性的自觉。因此又被称为“自助餐式女权”。
女生们在传统女性规范和现代女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来回徘徊。归根结底,这不是单个女性的错,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太快。
从1978年到今年,短短几十年连一个人的一生都无法展开,又怎么能够让人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投入现代主义的回报。
女性们知道应该独立自主,追求女性解放,可是也仅仅知道这样一个目标而已,却无法走出传统女性的泥潭。
人们对当下女权主义的嘲笑
二、耽美文学应运而生
耽美文学在日本的原生地,一开始是禁忌之美,是连性别都无法阻止的纯洁爱恋。
但是中国的耽美是中国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一种逃离。
在大量的小说故事中,女性承担的永远只是恋爱角色,而且几乎都是“白莲花”“傻白甜”的形象。虽然近年“大女主”“黑莲花”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是你会发现,比如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还是摆脱不了在男性的帮助下走向成功的套路。
《那年花开月正圆》
既然如此,女生们只好把目光放到了两个男性身上。
互帮互助,风雨同舟,相互平等。
仍然记得舒婷的那首诗《致橡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
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一首70年代的诗所写的梦想,到现在,女生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在两个男性角色的耽美文学
将她们的希望投射于此
当然,由于传统角色的束缚,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耽美文学都达到了这样的层次。在很多的耽美小说中,两位男性攻受角色之分仍然体现着一种束缚,中国女性还是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
毕竟,人的想象力大概率仍然建立在自身事实经验之上。
还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耽美文学产生的原因,这也一直是被圈外人多诟病的,那就是性
耽美文学里存在着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对性的描写。较之于男性黄文甚至是犹有过之。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女性同样拥有性需求。女性应该同男性一样有看片,有小工具的权利。
但是在传统女性角色束缚中,女性是不可以对性有太多爱好的
所以有一些女生找到了一种迂回的方式,那就是看两个男生。看两个男生就可以逃离看男女双方而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就可以为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小说对性的情节确实过了界,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耽美文学的受众又有很大一部分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除此之外,耽美文学又和男性看的rou文不同,晋江文学网就是以耽美小说出名,耽美文学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是却是一种能够上得了台面的亚文化,rou文则处处受到排挤。这种耽美文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会掩盖住一些情节的非法性,误导某些三观还未成熟的青少年。
日漫《世界第一初恋》,著名的耽美作品
很多人会把耽美文学认作为同性恋圈子的衍生品
但是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耽美文学其实是中国女性处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中间夹缝的产物
仅仅短短的几十年的新观念冲击,再加上几千年以来的深厚传统的土壤,造成了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自身观念的冲突
我们所有人都处在这一撕裂观念相对立的漩涡中
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