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78】静不是没有念想,而是有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5】人有定心,志有定向。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0】至诚无息,成己成物。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7】广博见闻有益,但不是最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5】成长没有捷径,要切实努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89】交友有原则,社交重适应。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9】诚意正心,活得真实。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7】诚意正心,未发之中。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3】积极入世,敢于担当。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3】知行同体,反求诸己。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
先生曰:“实无无念时。”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九川问:“近年来,我因为厌倦了到处泛滥流行的学说,每当我要静坐,要排除杂虑,什么都不想,不仅没做到,反而觉得更加困扰,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生说:“念头怎么能停止呢?只需要正就行了。”
九川说:“有无念头的时候吗?”
先生说:“没有无念头的时候。”
九川说:“这样怎能理解静呢?”
先生说:“静不是不动,动不是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啊,怎么分动静呢?”
九川说:“周敦颐为什么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先生说:“没有私欲就能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代表其本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生生的,这是天机不停息的地方,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停止就是死亡,不是本体的念头就是私念。”
静不下来是因为心念不正,而不是念头太多。越是想静下来,就越静不下来。生命不息,动静不止。我们要做的不是抑制动或者静,而是矫正其是非。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九川又问:“用功收心时,如果有声色在前面,如果经常看到和听到,恐怕很难做到专一啊。”
先生说:“怎么能做到不听见不看见呢?除了槁木死灰,耳聋目盲能做到,还有谁能做到。只要做到即便听见看见,你也不会被听见和见到的东西牵引去就行了。”
九川说:“过去有人静坐着,他的小孩在隔壁读书,他不知道孩子是勤奋还是懒惰的在读。程颐说他持敬如此,为什么呢?”
先生说:“可能他是在讽刺他。”
我们通常理解的静就是什么都不想,无忧无虑,这是对静的大误解。之前也说过,静不是没有念想,而是有正的念想,并且是在正的念想的不断加持下,自己剔除了私欲,所以念想很纯正,没有偏颇和波澜,自然心平气和,就算是其在行动中,内心依然平静。如果那位静坐的父亲,以不知道孩子读书的勤懒作为自己静的标准,那也是为了静而静,不知道静的基础是正,而不是不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