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是我在《目送》中感会最深的,它告诉我,有时候孤独是一种常态,是人生必经的一段时期。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它由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所作。该书记录了世间的百态,人生的大起大落,写到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迈、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赋予了其生命,仿佛这本书也有了它的一生,它是深邃的,它是忧伤的,它是动人的。
你来看此花时
“你来看此花时”该句话是出自于十六世纪的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作者选择这句话作为本书的引言,想必是有着她独特的道理的。我并不知作者的本意,也不愿去猜测,我只谈谈我自己对该句话的理解。依我所见,“此花”乃为汝心之所向,当汝心中无所向之时,那么它将是与汝心共存亡的,当汝心已觉察到汝之志向之时,“此花”便会与汝同生,若以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诠释,便是那句“心若在,梦就在。”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部分的引言是在她在“偷窥”儿子华安的日常生活时所发的感慨,她用自己内心去想象儿子的内心世界,她认为儿子的内心世界如同自己的一般深邃,但又可惜的是,她却无法触及。在这里她深切的表现了自己在儿子面前的无奈,儿子独自享受着没有母亲的唠叨所带来的舒适与孤寂,而母亲则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与无奈之中。儿子的孤独,她不懂;她的关爱,儿子不屑。
如此的一个母子关系,相信在现代社会中,不在少数。由于时代的发展之快,所带来的信息的横流,也教会了青少年们许多不该学会的东西。他们变得不善交谈,尤其是不愿和父母交谈,心中有事,便藏着掖着,生怕被父母发现,如此下去,便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无法逾越的代沟。由此观之,天下之父母,多少之辛酸泪,无处去撒,无处去诉……
在这一部分,她不仅讲到了自己与儿子的种种,还讲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有趣而又令人心酸的事。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然后她的母亲便回复到:“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相信不用再往下叙述,光凭想象下面的对话内容,你便颇有感触。母亲的年迈,使其的记忆、大脑都出现了迟缓的症状,所谓“老去”,不仅仅是生理学上的机能衰弱,还带有着心境的改变,记忆的模糊等等。身为女儿的她,不知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的照顾母亲,陪母亲睡觉、陪母亲谈天、阻止母亲莽撞的行为。她是有多么想要母亲不会老去,想让母亲回到“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的那段美妙时光,可是,时间不会因她而倒流,它的齿轮仍然在转动,“无情”地转动。
在“山路”一小节中,她提到了好友蔡琴。在舞台前的如雷的掌声下,蔡琴说到“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这句话的背后,藏的是一个曾经有着火热的心,有着自己的挚爱的有故事的女人。她的挚爱导演杨德昌的死,她曾爱着他,爱得无法自拔,现在仍爱着他,只不过却变了一层意义,曾经的他,如今只存在了她的记忆中,无法抹去,唯有他的灵魂伴着她度过余生。另一位,则写到了“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独自在那灯火辉煌的都市中的加护病房里,独自面对黑暗。无论是谁,都逃脱不了孤独,上帝也未能如此,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注定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人间百态,尽收眼底。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此话为梵高所言,说出此话之时,他尚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中。此节名为“星夜”,取自梵高的艺术作品之名。作者在深圳的一条街偶然发现了铺天盖地的梵高作品的仿作,但,就她而言,这些画是没有灵魂的,是没有故事的。梵高的思绪有谁能够理解,如此伟大的一位画家,却被当作精神病人,这是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你看夜空,那便是夜空;梵高看夜空,那即是他的极乐净土。夜,无比热烈,就像是梵高对艺术的爱;夜,无比孤独,也像是他那不被理解的心。“生不逢时,死不择日。”是对梵高的一生最完美的诠释。
“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的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那片海滩,不能走上去的原因是它遍地都是地雷。这片海滩位于金门,这里的人随时都报着生命危险在这里生活,因为在你悠闲地散步时,你就可能被地雷“照顾”到。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时间名词——四千三百年,它说的是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所需要的时间……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害,无尽的黑暗,它是一种无法根除的痛。发动一场战争,可能只需要金钱和人力,但是,想要结束它,除了金钱和人力以外,还有战争所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伤害。世界和平,何时才能得以实现?
“一个七十岁的老兵,被讨债的人活活打死在房间里头。”那座房子落在一条小巷里,房子很受她喜爱,于是便于小春去看房子。由于发生了那样一件事,小春有些瘆得慌,进去后,听了老兵的故事,看了房子,她便买下了房子。老兵名叫莫不穀,“不穀”一词可不简单,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但他,在七十岁那年,死于残暴。他,被人打死在自己的房子里,无人问津,几天后才被人发现。生前如何,未曾知晓,惨死之后,为人所惧,而往数年,便无人念矣。如此一生,活着,便已是死去。
《目送》:人间百态,尽收眼底。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我们的父亲,出生在一九一八年的冬天。”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写了父亲去世之前一段时间的变化,父亲从每天开车出去处理各种事,到再也不出门,之后就陷入了逐渐消瘦的状态……
父亲喜欢开车出去,但有一天,意外发生了,也就是从此刻,父亲变得沉默了,变得与世隔绝了。那天父亲在全神贯注地开着车,车开得很慢,由于太过小心,发生了意外,撞到了前面的摩托车;过了一阵子,又撞上了电线杆,与此同时,车里的母亲,整个手臂被扭断了。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子女们便商量去劝一下父亲,再三商量下,女儿承担了这个重任,说服了父亲,从这以后,父亲便不再出门。可想而知,父亲的心中该是有多么的痛苦,自己的爱人由于自己的失误,重伤躺在医院,心中产生了无限的自责,自己喜爱的事物,也不允许再做了,就如同看见了死亡,这次,父亲失去了很多。
固执的父亲从此不再出门,勤俭节约的他一生也不愿叫计程车。父亲请她去自己的同学会,说自己的同学特别想见她,父亲在自己的心中是充满自豪的,在酒桌上,隐喻地夸耀着女儿的种种,这次是从“车祸”以来,父亲最兴奋的一次,但这,也是最后一次……父亲的逐渐消瘦,使她意识到,父亲已经逐渐在离开,她开始回忆她与父亲有关的一切一切。父亲考她背诵、教她写毛笔字、教她何所谓“野马”“尘埃”,他吟诵“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长叹到:“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父亲也不免为一个胸怀豪情的文人志士,他教会了她太多太多。父亲到了后来,眼睛都已无法睁开,他正在被慢慢遗忘,被朋友,被同学,被自己,他也在慢慢离去。母亲面对这样父亲,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她也几近“干枯”,不断地在说:“同我说话,你同我说话。我一个人怎么活,你同我说话呀。”面对分离,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力,就算是这世上最真挚的爱,也无法挽回。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等待,等待那天的到来。
那天终于还是来临了,他走了,带着所有人的留恋,就这样离去了。母亲面对着那具干枯的肢体,仅仅勉强站着,无话可说。他回到了湖南的老家,那个一九一八年的冬天,七十年后,他魂归故里。魂兮归来……父亲一生反对繁文缛节,葬礼从简按照习俗置办,亲人们,带着他,把他葬到这片土地,他最怀念的土地,他最热爱的土地,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回到家了。满山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山遍野一片白花。
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分离,花谢花开,这是无限宇宙的唯一不变定律。
看了太多,想了太多,言尽于此,竟不知如何去很好的描述这一本书,此时,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可能是我考虑了太多,或许人生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本就简单,本就短暂,出生到死亡,其间经历的一切悲观,一切离合,仿佛都与自己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