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统一的知识背景,才能探讨同一背景下的事情。回到孔子时代的处境,才能了解孔子。
读了鲍鹏山老师的《孔子归来》,才知道原来真实孔子,是那样的仁慈的圣人,从此不敢在妄谈。要知道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是传播学上的噱头而已,而大部分人却因为这句口号,对孔子有了一些错误的印象。
他时刻体谅着他人的处境,不吝啬的赞美他人的优点。见到别人有过错,则思考自己有没有一样的错误,见到他人比自己强,就发奋学习对方。孔子开创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留下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传奇故事。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很多人认为是迂腐的,可孔子实际上已经看到了大道,只是把道蕴藏在规则里,降低到普通人的行为准则中,以真正的造福人群。
圣人也是凡人,但是他比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并且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错了没什么,但是一定不要抱着固定的观念再去错下去。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圣人看来,也不可惜。
孔子曾经不辞辛劳的前往洛邑去见老子,老子给予了这个年轻人最宝贵的建议。从此孔子戒焦戒躁,踏踏实实的迈向成圣之路。在他的言辞中,也有多次提到和老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内容,可见他能够做到从善如流。中国文化诸多流派,同根同源相互影响,从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和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这一段求学经历,也就可以看出端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