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期盼》将环境背景设置在寒冷的雪地里,通过一个独居老人在除夕佳节对亲人的期盼的心理,塑造了一个可悲可怜又充满温情的老人形象,同时,通过“盼”的一次次落室,“亲人”的始终缺失,再到最后老人死干饿狼之口,向读者呈现了一场传统美德—“孝”的失落的悲剧。在这个令人唏嘘的悲剧背后,体现着文本中贯穿始终的一套隐喻系统。本文笔者将从老人与狼身份互置的隐喻;“老人”失语症状的隐喻;以及人性异化的隐喻来剖析文本.
一.身份置换隐喻模式
文本是以老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从老人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心理情感的流动,感受到那个雪地环境中身心俱寒的悲剧。在饿狼出现后,文本叙事开始出视饿狼的视角,从而文本就形成了“老人”与“饿狼”视角看与被看的模式,文中在老人迷离的视角中,老人对狼进行了一次误认--即将狼认作是自己的儿子。又对狼进行了一次确认--在狼咬住老人的脖子时,老儿醒了,但他没有作任何本能的反抗与挣扎。从狼的视角出发,则将老人看作是自己充饥的食物。这两者视角中不同的体认关系,即“儿子”与“食物” 的定性,将“老人”与“狼”的身份进行了置换,“狼”的身份代表“儿子”,老人的身份则被置换成了“儿子”的“食物”。在这种人性变兽性,人的性质变成物的性质的隐喻中,文本将亲情异化反传统美德的失落的主题进行了展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