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语文老师,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她要求我开始写日记,还专门给我买了一个小本子。
哇,可以写日记了,当时自己是非常兴奋的,感觉要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一样。殊不知,事情刚开始,自己就被妈妈当头一棒——她把我写的日记撕掉了!
“不能写流水账!”妈妈表情并不严厉,却异常坚定地把那页写满字的日记撕掉了。要知道,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凑”出一百多字,是多么的困难。没有灵感(其实,那时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灵感),就只能把当天的事顺序记录下来,诸如:今天我去上学,路上遇到了几个同学,大家一起开心地走。。。
那还能写什么?
如今回想起来,自己在那个时候,其实就在被动地训练,如何不平庸、有重点地去组织思路了,虽然妈妈撕掉日记时,我曾经哇哇大哭过,但再次提笔时,却明确地知道了,写东西要有一个主体,一个核心,其他的,都是围绕它而来。
到初中时,我的写作能力已经在班里脱颖而出,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示范给同学。八百字的作文,让很多同学抓耳挠腮,我却能轻松完成,这一切,都是妈妈的功劳。
如今,我已经完成了几百万字的写作,以前纸媒还不错时,文章在各大刊物都刊登过,像《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等,我在想,如果自己的第一篇日记没有被撕掉,我还能拥有如今的文字能力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