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名家名作欣赏片段读书笔记
徐葆耕《中世纪的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片段2

徐葆耕《中世纪的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片段2

作者: 白夜书摘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6:24 被阅读4次

1、但是,人类能够构建这样一套符码来约束自己的原欲,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自觉。这种对于罪恶的自省,可以说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基本品质。只有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徒,同时也是因为你意识到了你是有罪的,这种意识使你在精神上高于其他人,高于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你认识到自己有罪并且去赎罪,你就有可能达到或接近上帝,走向十字架。所以当一个基督徒有了这样一个罪感后,他就有了崇高感。因此这种罪恶感带有一种诗意,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时候,讲述自己的罪恶,在基督教徒里成了很时髦的事情。谁能讲得痛快淋漓,就表示他高尚,他就有可能达到一种诗意葱茏的高尚境界。这种观念虽然建立在一种虚幻基础之上,但是它符合人的内心的一种提升自己的需要。人一方面要肯定现实世界,因为他需要享受这个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又需要否定这个现实世界,向着一种非现实的方向前进。有一位德国学者叫卡西尔,写过一本《人论》,他把人的特征定义为:在现实基础上向非现实前进的动物。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他总是追求一些非现实性的东西。这种追求的前提就是否定现实。基督教提出人有原罪,就是要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当中追求新的理想的境界。这样的一种观念对于人的进化,对于人的进步是有意义的。

罪感,只是一种情感。对于改造社会现实而言,它的作用很有限。但对置身于不公正的现实中的思想家、艺术家来说,它意味着尚未泯灭的良知。艺术家们对于罪恶的自我忏悔促使他们的笔触突破表层而到达社会与人的心灵深处。没有罪感,很难想像欧洲文学会放射出如此灿烂的光华。

2、欧洲中世纪基督文化与骑士文学、民族英雄史诗、市井文学之间的二元对抗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恒久的矛盾:理性与原欲的二元对抗。人类在远古这对矛盾的漩涡之中,找不到出路。

去苦求乐是人的本能。背负着“罪感”生活实在是件痛苦不堪的事。到了19世纪末,西方日益进入现代化社会。随着“上帝已死”的告白和上帝、耶稣形象的转换,末日审判与地狱的构建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贬谪,自由成为新的上帝。 为了过无罪感的快乐生活,这一切都是必要的。

但是,社会上,犯罪的事实依然在敷演而且有加无已。现代科技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在地球的这一边按一下电钮,在地球的另一边就可以有大批的无辜平民惨死。一部分人过上了上帝也想像不到的奢华生活,另一部分人为每天的口粮而忧心忡忡。失业、贫困、饥饿、残杀触目皆是。尽管罪恶时时在发生,但是,“谁之罪?”的质询已经不再时髦,罪感已经走向消亡。现在的人们,只是在罪行发生后,向可怜的受难者发放一点救济物资,用以表现人类尚未泯灭的悲悯之情。

如果说,中世纪的罪感压抑了人的原欲,给西方人带来不幸的话,今天,罪感的消亡是否就是西方的幸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葆耕《中世纪的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片段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dn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