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对面床铺的舍友特别爱看书,床尾堆了一排半米高的书墙。我是真心佩服啊,也不知道舍友颀长的身躯是怎么挤得下这小床。
关键是每逢周末,舍友还一溜烟跑去隔街的旧书摊,一摞摞把书往回搬。
你要说,买那么多书,真土豪。还真不是,那时淘旧书摊十块钱五本也是有的,甚至论斤称。所以,我这舍友买了那么多书,但还不至于吃土。
说实话,那时候忙于高考,“看闲书”时间并不多,要是带到课堂去还要面临被没收,都是在宿舍偷偷看。
一般是舍友看完一本,我就借来看。
一天,舍友看完一本书,沉默地抬头望着45°的天花板。
我正纳闷:这是咋啦?他扔过来一本书。
我一看,是余华的《活着》。
一口气看完,我的心也沉沉地坠着。
书中有一幕,是写到主人公福贵儿子有庆的死。每次看到这里,都像被一记闷锤重击胸口,无法喘息的痛。
“我进去时天还没黑,看到有庆的小身体躺在上面,又瘦又小。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知道他真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
“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
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父母,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最后,买了一匹没人要的老牛,一人一牛相依为命。
《活着》是余华代表作之一。豆瓣超过18万人评价,打出了9.3的高分。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的一生,是充满悲痛回忆的一生,也是当时特定背景下,经历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动荡曲折的一生。
这是一部足以传世的好作品,也收获了很多奖项,包括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等。
通常来说,我们关注一部作品,往往关注的是它带来的影响和触发的思考。我特意找了一部分网友的书评,让你们能更直观地感受这部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思考:
《活着》很棒,惨得我淋漓尽致,但是看完又觉得整个人都很通透淡然。——San
“意外的好读,应该是我读过的国内小说里最好读的,没有之一。读完一直纠结“有必要这么惨吗!”平静下来想想,确实可能这么惨。”——D君
好几次读了。我们来这世上一遭,当然不能只为了活着。要追求更长远的人生意义。但对于一些遇到点小挫折就悲伤难过,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运气不佳,波折坎坷的年轻人,实在很有必要看看《活着》。——豆瓣网友
我只是想在余华的笔墨里寻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我不希望等到自己像福贵那样老了,才明白为人的道理。岁月的年轮转的飞快,与其被外界的事物束缚困惑,消耗光阴,我更愿意多一点顺其自然地与生活融为一体。——陈莫尼
有时候,刚好在你的低谷期,看了一本书,可能它就是一道光,照亮你继续前进的路。
2017年,我接连遭遇了好几件人生大事。有好的有坏的,感觉人生就像过山车,起起伏伏。
2018年,一连串打击袭来,生活和职场双挫折,家庭也遭遇了一些变故。这一年,过得很艰难,有时候,觉得真的熬不下去了。很多事,从来没遇到过,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人前装坚强,逼着自己去面对去成长,人后却一度感觉精神奔溃。
每当觉得扛不过来的时候,我就翻翻《活着》。我始终相信,好的书本,能真正发挥“精神粮食”的作用。这是书本给人的力量。
有时也找电影版来看,推荐葛优、巩俐主演的,电影评分也高达9.2分,经得起百刷的经典影片。
余华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像《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都很值得一读。
《许三观卖血记》也被拍成了电影,可以看看韩国版的《许三观》。
◆ ◆ ◆ ◆ ◆
最后,我想每个人思考一个问题:当你一无所有时,你会怎么办?
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着,就这么活下去。
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高中时,我一度将这句话写在每本笔记本的扉页。现在把这句话分享给你,希望你找到你的人生答案。
本文作者:小灯塔读书会,转载请先取得授权。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