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简书发文,打算先把自己说说里头的一些东西搬上来分享下。。
好久没有发说说了,今天灵光一现,来说说“接地气”与群体接纳的问题。
结论是,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接我们的地气”。地是啥,地就是“我”的环境。生活中有些人说你不接地气,还排斥你,让你莫名其妙,还有些人你觉得他不接地气,你对他不歧视,但就老觉得看他不爽。
事情是这样,我有好几个群,有些群主喜欢灌水,有些人本身就是科班出生,讨论时候也是多次倡导严肃专业的氛围的,不应该“灌水”。举个例子有个人文社科群,连短句都不能说的,另外也有个纯音乐群,群主希望只讨论音乐。最初我是这么觉得的,没闲聊哪有正经讨论,就像以前看一本书所说,闲聊属于浅层对话,是人们距离慢慢接近的手段,最后才会出现较为深入的话题,没有浅也就没有深了。
这时候我当然就理所当然觉得不接地气了,想到里我又想起亲戚们说我不接地气的事情,但我实在是生活中没有什么话题可以跟他们聊啊,难道要我跟他们讨论游戏,讨论社科,讨论插花来着?
反观到这个问题上来说,其实就可以理解了,其实闲聊的确是接近的语言,但并不是这个问题,我们闲聊,大概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接触的多的东西放上来说,这个东西,其实才是“他的闲聊”,正所谓三句不离本行。放在一个专业人员的角度上,要是一个音乐家,他可能动不动就是柴可夫斯基德彪西,要是一个lol的大神,他可能跟朋友之间的聊天就是,动不动就是q闪are什么的,所以说这个东西差异很大。以前的人,可能喜欢更多讨论生活细节,因为以前生活就是个问题。但是现在基本都不会饿死,注意力不在这身上也很正常啊。
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交流了,毕竟人生活都是多样的,多少也会有个共同点吧。但是呢,我的理解是,人越多能拥有的共性就越少,人也就越依赖这种共性来维持自己的认同感,所以对于不同的东西排斥也越激烈。这种闲聊中内容比例的多与少会在群体中被放大不少。所以你会发现两个人谈话的时候,内容更为开放,而一群人的时候,内容总是有意无意就导向了某个内容。
回到最初的点,这些在某个群体里中共性的东西,也许就是他们所说的“地气”了,高了你觉得反感高攀不起,低了你觉得无聊没意思。
所以作为广泛的说法来说,多接触各种东西是有好处的,但是作为个人的角度来说,要不是真的必要,我才没那时间管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