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萍焦点解决网络初级第128天:2020·03.09
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
有些写书的,喜欢把文章做得长长的,好像不写个万把字就见不出自个儿深厚的文字功底。人物出场的外貌啊、周围的环境啊、人物的心情啊,叮叮咚咚一大堆,像旧时货郎的挑担,人未到架势先摆出来了,但真到了面前,也就那些普通的家什。虚张声势最浪费笔墨,也浪费读者的时间。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不浪费时间的人,读先生的文章,有种惜墨如金的感慨!以《药》这篇文章为例来说吧,先生用四千字左右的笔墨,分四个小章节,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将辛亥革命对民众的影响一下子勾画出来。文章句句写实,纯粹白描。但节奏严谨,动态感和画面感极强。在写到老栓从刽子手去接被行刑的革命志士的心脏时,文中是这样写道: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衣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短短九十个字里,"慌忙、抖抖、不敢、踌躇"八个字就让老栓"怕"的神态跃然纸上;而黑衣人的"嚷、抢、扯、裹、塞、抓、捏、哼"这一连串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一个野蛮的屠夫的嘴脸。
我喜欢这样鲁迅先生这种简练的笔法。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绘画中的留白,使有限的文字拥有了无限的张力。节省读者阅读的时间的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读大师的作品,真的是如观清泉石上流,无一寸不是要害和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