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09:51 被阅读0次

这段时间,网上一个关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究竟为“于是人也”,亦或“于斯人也”之争,冲上热搜。

争辩双方各自举出证据,有拿出人教版的课本,以证明“于是人也”正确,可又有人拿出苏教版,却为“于斯人也”。在各地教育系统选用的课本,人教版课本,也并非蝎子尾巴,独一份,苏教版课本、北师大版,都各有使用。

又有人至西安碑林处,从博物馆珍藏的、有着“古代标准版教科书”之称的开成石经中,找到清代所刻石碑,其上清楚的雕刻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又有人举出些古书,以证明“于斯人也”,如元统三年(1335年),中峰明本禅师所著《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雍正十一年(1733年),道光二十年刊本(1840年),缪曰藻所著《寓意录》等等。

“是”“斯”之争,谁能辩论胜利,作为普通读者,水平有限,不敢评判。只是在这段文章中,网上还有一个断句争议,即“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惜的是,好像没有“是”“斯”之争火热。

常见读本中,我们读到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中“苦”、“劳”、“饿”都是单音节词,而“空乏”却是双音节,明显不是同一句式。同理,“心志”“筋骨”“体肤”与“身”也不对称。

再来看下一句,“行拂乱其所为”,《古汉语辞典》对于”行”的用法和意义解释中,“行”更多的用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类,做虚词用的少,也没有出现用过在句首不需要解释的现象。所以联系上句的不合理,有理由怀疑“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错断了。若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两句便形成工整的对仗,加上对偶的前三句,即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比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应该是更符合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雄辩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文风吧。

个人感觉,也许这个错断比起“是”、“斯”之争,更重要些吧。

相关文章

  • 咬文嚼字

    上周末参加了同学的婚礼,司仪问新郎愿不愿意娶新娘为合法的妻子。我一开始纳闷,非得强调合法这两个字,是为了秀花哨的语...

  • 咬文嚼字

    雪崩来时,每一片雪花都是有罪的,反过来说,星星之火燎原之时,当初的每一颗不起眼的小火苗,都有着极大的功劳。

  • 咬文嚼字

    静下来时,就喜欢与文字做周旋。文字无罪,只是人就这么专制。把一种东西强加到另一种东西上,就算那是一种没生命的东西,...

  • 咬文嚼字

    前段时间柯南把砭磁耳穴贴的临床试验方案拿给我看,真的,我觉得能写这个的人很厉害。由于比较忙,里面的内容我也...

  • 咬文嚼字

    几天前窝在老板椅里玩手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来了兴致,一口气读完。初读有些想法或是心...

  • 咬文嚼字

    有幸见到基督教的宣传手册。在册中,依然能看到教义和科学在拼死力争——不知是不是谱写手册者的见识肤浅的原因。那上面说...

  • 咬文嚼字

    写在前面——很久没来了,放纵总比坚持容易太多。还是有事没事都写几句吧,不然脑子真的会锈掉。已经有转不动的困顿之感,...

  •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文:Recycler 56/403.1780 简版:骄傲是与对手比较,自信是与自己比较​ 有这么两对词,...

  • “咬文嚼字”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咬文又嚼字, 举笔细“敲”之…… 阅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深感文字的严谨和...

  • 咬文嚼字

    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说,写作必须注意积累词汇,多多益善。 这一点很多人也能做到,但是往往忽略了另外一点;就是词汇积累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咬文嚼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hj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