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经常得到,得到后也很难真的珍惜,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后就更难有所发现和格外珍惜了。它似乎形成了某种单方面的闭环。我不知道多少人对于生活的感受已经停留在了“一成不变”,就我所知道的是,大多数人并不满足于当下,或者说眼前事眼前看,并不会从太过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它。我不确定这样是否有问题,就我所知道的是,现在的我好像越来越“现实”了。所谓现实并非指“势利”,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短视”。比如得不到的我不会去想,能得到的不需要去想,至于想的好像都不太容易实现,介于想得到和得不到也没关系之间,于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中摇摆不定。
偶尔,也会想,要不然就努努力、试试看,用现实的反馈去取代自我臆想,然后再去改进,去完善,去不断接近目标。偶尔,又会想,得到了又怎样呢?我是指要把生活中的哪部分替换,还是说直接就从得到的事物之上去继续建构,不断精进?只是,转念一想,如果真有这么好的话,过去为什么不去关注,过去为什么不去改变,如今自己所见不过是现在所见,往后呢?或者说,如果是确定的,是别人走过的路,何不问问他们?若是无人走过的路,无人引路,谁知道会通往何处?就这样反反复复中又回到了原路。都深知,并非原路有多好,只是相对于不确定性,好像更能够把握好当下呢?
然而,终究还是要有所改变,不得不改变,又或者说总归是需要去适应一些新的变化。然后,被动地选择,被动的改变,被动的顺从,也被动地后知后觉。直到某一天回过头去看,真的“毫无感觉”啊。你有感觉到时间在流动没?
最近,或者说近段时间,我的情绪一直挺低落的,稳定的低落。换做以前,我就该展开分析了,只是,这一次我好像提不起任何兴趣,更没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就只是任由自己这样低落着,乃至于都不去感受它。我并不欢迎它,但它来了我又做不到视而不见,于是只好时不时地看上一眼好确定它是否还在又或离开。我并没有不舍,却也不想去赶它离开,因为我知道它有代价,且这种代价相对于现在的状态,好像也不必如此着急。坦白说,我就是想记录下来它。
但是,就像昨天为什么没去写,包括今天为什么写的是这个内容,以及前天为什么只写了个“开头”。老实说,完全可以有一些生活的例子去叙事的,可是因为是自己经历过的缘故,再去写它,就多少有点累,且兴致缺缺。至于今天为什么写?一则还是不习惯;二则不敢继续这样下去呀;三则我现在的状态很差;四则我需要去开始一些什么事儿来重新唤醒我的头脑,倒不是说要怎么用它,而是担心长久不用它就真的“没用”了。现如今,我已经忘了好几个很好的素材了。以至于,剩下的好像还是我今天看的书里的内容,而生活的那些素材则早已被生活冲散了。
我是说,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习惯了,习惯以至于不想改变习惯,更不想去建立新的习惯。再就是重新去发现这件事儿,好像只有在梳理的时候又或要用到的时候,才会留意到原来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少之又少,而真正得到的东西同样少之又少。这一点,想必经常购物的人最是深有体会,尤其是后者,而前者总会有一天会有所发现的。
早在之前我就曾说,要破坏一个好习惯是简单的,但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却并不轻松。最近有所疏忽了,一方面是对于要做的事儿不太用心,另一方面就是真正想去做事时又很轻易就被干扰和影响,而心里想的也不过是:大概只有等长长外出打工了,我再去重新整理吧。从这个角度而言,有点像我当下的情绪,大概只有我不低落了,我才能重新拥有好心情吧?
从家里到赣州已经四五天了。这四五天里我一直没怎么出门,也没有如何整理:被子在有太阳时也没拿出来晒,从家里带来的行李也没有去整理,一张桌子更是不断地堆叠东西在上面也没有去动,再就是每日必做的功课——看股票相关的书,我也没有去学习,钢笔从家里带出来到现在还没有灌过墨水(以往几乎每天都要灌一次墨水),再就是地板也是今天看着地板实在有点脏了才不情不愿地动一动。就真的很没有心力去做什么。
今天有了个新的变化,朋友下来了。他带来一些个消息,关于他自身的“命运”,然后还带着感冒。然后,中午我们在玩手游的时候,看着他无所适从的模样,就有那么一瞬间:我厌恶了游戏。我想重新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去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去制定计划,去按计划行事。可是,一想到长长就要离开了,就想着:再玩个几天吧。再玩个几天就又我一个人独处了。白天朋友要去上班。
这种心理其实不常有的,我指的是对于长长离开的“不舍”?不,也许是旧习惯的养成。然后,我不忍亲自破坏它。相对于亲自破坏它,我更情愿被动地接受它。但也正是这样,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出门”时(我们这边外出务工或去到别的地方去就是这样一个叫法)。当时,我其实挺不情愿的,因为时间太急了,太赶了。也很不习惯,发仔和长长都在车站等我,我东西还没收拾,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加上发仔和我说了发车时间。关键是,我也不知道为何,那天突然说:“凡事不要慌张”。原本这句话是对妹妹说的,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妹妹带头盔了还是因为风太大,妹妹问了一遍,我说了两遍,她还是没听见。我就没再提了。当时我心里怎么想的呢?大概是该明白总是会明白的,若是不需要明白好像也确实不必去说,尤其是由我去说。
我当然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儿。那天车太堵,路上挤满了各种车子,然后我赶路,赶时间,也怪冷的,就难免心里着急,可越是急就越不能够乱:无论是过年期间最好不要有事也好,还是说越是到了关键时刻越是要沉住气。但怎么说呢?我真正在想的并没有那么多,就是一种习惯,就像我习惯把有用的东西挂在嘴边,乃至于把它当成人生信条那样去严格执行它。只是,那一天我真实的想法究竟如何,却是我所不知道的。
我只记得收拾东西的时候,妈妈像往常那样“唠唠叨叨”的,然后我很冷淡乃至于冷漠的说了句“不要那么多废话”。是的,我想尽快收拾好行李,我想尽量少听到一些不助于当下的,我想更多的时间都花在收拾行李上面。当时是切腊肉来着。至于为什么我自己不动手,我也不清楚当时的感受。
还有就是,当天早上我看见了我爸走路去赶集,一时间又想起前一天他对妈妈的“唠叨”,一直在那里嚷嚷着要把地里的菜拿去街上卖,就只是嚷嚷,他自己却在那什么也不做。或者说他还是有做什么的,那就是嚷嚷我妈妈。后知后觉,我既觉得自己残酷,也觉得爸爸真的是过分。是啊,妈妈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像往常那样说一些、问一些,和我商量,我就算不同意,也不必打断她的,尤其是还露出一副不耐烦的神色,倒像是在责怪她。可能当时确实有责怪她吧。大抵那一刻也是用一种惯有的“有用与否”的眼光去看待她做的事儿。可这是我的事儿呀,就像我爸那么在意那是他的事儿呀。我能够对我爸如此不耐烦,我那时又对我妈如此不耐烦,倒像是自己不知不觉成了自己所讨厌的人了。大概是这样吧。
也是这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是不敢想却也还是会时不时地想到当天自己的表现,只是妈妈的表情,包括妹妹的表情,乃至于我爸去赶集时的背影,我竟都记不清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我才如此耿耿于怀吧。这就像自己犯了错,如果得到了原谅,又或者因此被惩罚,还是说自己意识到自己具体犯了什么错却又没法去弥补什么,就好像能够释怀了。狠狠心的话。可真去细究,却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就像长长要去打工,就像我要学会炒股票,就像我爸老是喝酒,还像旧有的习惯,我是说,恰恰是旧有的习惯,要去重新发现点什么且还不去介怀,也就是说,像第一次认识它那样去认识它,去思考它,去感受它,去分析它,也去改变它,就还挺费力的。大抵是还没有开始吧。而且,并不期待开始,就像大多数普通人不吝啬自己已有的东西,可一旦要他们去得到什么,就总喜欢拿还没准备好又或正在准备中来说事儿,至于更多的想都不去想,或者说久而久之,就好像不必想。就像不必去发现。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我是说,尽管总是“缺”的,可如果不去发现,会不会就像我不去记录的那些生活素材,被很快淹没,覆盖,以至于好像从未发生过,乃至于得到也像是从未得到过那般?
你还愿意去找回它吗?
以上,祝大家心想事成、诸事顺心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