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了共情由“模仿”开始,这次梳理一下“倾听”,这也是近一年来我正在努力做好的。每个人都有诉说的欲望,善于倾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交谈的内容和情绪,甚至还有讲话者背后的潜在表达和隐藏信念。
不得不说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信任和快乐,因为这会使对方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这更让双方的信息传递更直接和有效,自然愉快地沟通从而让双方都很有收获。所以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能做好倾听就十分有必要。
静下来听,听得到更多,举一反三听听这个世界
在倾听上我自认有很多不足,并不是没有耐心,相反是会“思考更多,想表达更多,要更多”,这种过于积极的倾听容易变成——明明在倾听,可内心思想特别活跃,会为了更理解和让双方更愉快,加入很多主观思考输出,这导致明明对方想表达1+1等于2这么个简单的事件,到我这听完会反馈接一段2+2等于4出来。反思过这种“倾听”,虽然有模有样的聆听着,可实际信念并不够诚恳,初衷与倾听有偏离,还是过于自我的表现。
曾在教练技术课上学习过“聆听、发问、区分、回应”的几种技能,上面提到的近一年来努力做好倾听则仍是在复习和练习这些。我也找到自己倾听时的细节问题,就是“演绎”过多,选择性的会忽略很多内容。针对自己的问题和学习过的内容,整理出如下框架——
倾听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倾听的是什么?主要有两块, 第一块是比较明确且直接的,这是显现部分,指对方的谈话内容,音量,音调和传递节奏。第二块是谈话的内在,这属于隐性部分,指对方的出发点动机、假设和情绪,这些需要去感知和区分。
而要做到倾听对方内在部分,就需要留意对方说话里的关键字,如“我觉得、可能、也许,我想”,往往这些词语后面接着的内容多是对方的假设观点,关注到这部分可以帮我们更有效的理解交谈的信息。我倾听时过多的演绎,也有部分原因是没能把握好这些隐性信息,导致加入主观的思考。其实这个小技巧还挺好用,熟练后能更快速和便捷地处理所听到内容。
倾听的态度
最重要的,在倾听时候需注意自己的态度,需要我们做到忘我,专心,也只有脱离自我为中心的倾听初衷,才可以做到更开放,听到更多内容,自然就不会去到批判、选择性听取、装听、演绎,请留意如下三点:
1、要有足够的耐心。注意到这点后,也很容易观察到许多家长与孩子、上司与下级的沟通里最容易表现出缺少耐心;
2、要真心愿意听并集中注意力。可以想想对方玩着手机听着自己说话的场景;
3、适时地进行回应和表示理解。这点很重要,可以反馈给对方“我接收到了”的信息,也是对前面两点的加强;
倾听是种技能,同样需要练习
接下来的事,就是通过刻意练习去做好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可以事后回顾自己交谈和沟通,找到还能做好的地方,提醒自己下次纠正。另外要记得倾听时不要打断对方的言论,等对方说完才能发表意见和看法,我就容易因思维太活跃抢答和演绎搞砸这部分,为此也经常提醒自己谈话中需要把关注焦点放在“沟通”上。
最后,分享一段思考:有些能力往往是我们生下来就认为太简单,觉得没必要去学习和深入思考,可实际这都是忽略而看不到的“懂得”,也许我们还能做得更好。试问有多少人会“真正”思考“自己不会倾听”,或者发现原来沟通能有另一种方式?写作的梳理可以帮我们检视到这些,输出会引发思考,思考得多才能意识到,原来有太多我们自以为出生就会的能力,实际只是我们“以为自己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