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内心会说话,有正念有邪念,有好话有坏话。而有些伤人的话脱口而出就会激化矛盾。自古圣贤之言,我们到底用心学习与运用过没有?

我崇拜的人不多,也未曾真正见过面,只是从书籍、记传、影视记录中了解的他们。孔子、毛泽东、乔达摩-悉达多等时代伟人早已扎根在无数人心里。

孔子十五立志求学,身处寒门。孔母有病在身,孔子内心有愧,如此贫穷的家境,孔母只求其儿出人头地,不受贫疾所困扰,专心与太史求得学业。一个莘莘学子与不二孝子在几千年后竟被一些夜郎自大之人所诟病,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我们应该以那个时代的眼光,以设身处地的思维去公正地看待一个人,无论他是贫穷,亦或是富有。
封建与开放在乎于时代的背景,每一位能站在思维顶端成就伟大思想的人,必然会改变时代的面貌,引导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有人说:“闲人才说贤事,底层忙碌、为家思苦的人如何有空闲学习而成为圣贤?”

非也,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行为操守上、思想品德上的学习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生活。人人都愿与君子交往,而非小人。同道相行之人,三人行中必有吾师焉。
如今的人们随着称呼的改变,似乎更加忘却了以往先辈们称谓中的含义与尊敬。现在的“老公”与“老婆”,不如近代的“先生”与“内人”,更不如古代的“夫君”与“妻儿”。
夫子、君子、淑女等美称使人心而向学,吾当立誓身守君子之道。然而如今的人却更擅长揣测与诋毁他人,什么“水军”与“网络喷子”之流更喜欢将一件高尚的事或平凡的小事批得体无完肤、恶俗下作。这更是反映了部分国人的素质以及社会的戾气。
我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愈加拉大。但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却一直在逐步提高,人们至少轻易劳作便有饭可食,有衣可穿,有病可医。

人民是不可能实现同时或同步富裕的,总会有一些聪明或有家底的人先富起来。咱们只要生活过得去,又有何不平。难道真的如一些香港人闹“分裂与独立”,背叛祖国的信仰吗?
这个社会提倡人人平等、有法可依、国家安定,人们各司其职,我们如果想改变自己低薪的处境,自然可以攒点钱后去学习与深造。
孔子之父虽为士,但早逝。因而孔子年幼随母,身为一代布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所受到的欺辱与伤害远不是如今平等安定的我们这些后辈可比拟的。

所以,别抱怨生活,做个君子,略有平凡却不甘平庸。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一个人应以高尚的灵魂为耀眼的太阳或柔和的月亮,以明朗的态度与豁达的思想去看待人世间的风尘,自然而然会达到一种“君子不争”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