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蜂哥说
早就关注罗辑思维了,也听过几次他的每天60秒,当时没感觉,也觉得没多少意思,更没有什么感悟。好像他就是为了推荐文章和推销书籍而说的。关注后这两个多月来,已经存下几十天的没听了。
昨天偶尔听了一条,说的是他的每天60秒灵感产生的过程,感触颇深,深有同感,有高山流水般的感觉。
他说,新想法就像鲨鱼一样,要一直移动着才能活下去。有朋友问他,每天早上这60秒,可不可以一次性录好几条,然后就可以连续轻松好几天。他回答说不行,一是每天的录音可以让他保持思考的状态和内容质量的水准,二是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是很难储备那么多好想法的,有价值的想法只能从每天最新鲜的行动、交谈、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他说,每天在傍晚他往往都还不知道明天要说的内容,但因为这活已经干了四年多了,他保持在一个过程型的状态中,所以心里有数,这60秒一定会想出来的。
是的,日更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天保持思考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灵感源源不断产生的状态,也是能让人快速成长的状态。
我日更后一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虽然有过焦虑,有过抓狂,也偶尔有坐在电脑桌前久思而不得,但最后关头都能水到渠成。可我却不能像他一样准确的把这种状态描述出来,而且还只用60秒,还要传递这样大的信息量。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的60秒不再是单纯的卖广告,而同时也在输出一些对人们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认真去倾听、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我决定以后每天都要认认真真的听他的60秒。
是的,我也有过他朋友的那种心态,也想多贮存几个灵感,然后可以安安心心的过几天。可不管怎么努力,也不管用什么方法,在这两个多月中,也只是偶尔一两次同时产生几个灵感,其中一次就是前几天写的那个农村题材系列。而且这个农村题材系列第一篇文章出来后都还没想到要写一个系列,直到文章在平台推送后,才灵光一闪,我住在农村,对农村问题有很直观的了解,完全可以搞一个农村问题的专题,写几篇文章。于是真的有了后面三四天的轻松,不再为内容发愁。而大多数时间,每天都只出现一个能写成文章的好想法。
而事实上我已经写了两个多月了,晚上写日更文时,白天就已经把主题想好了,最近这几天决定早上打好日更文的草稿后,一般也能在头天晚上想好早上要写的内容,也只是偶尔临桌都还没有找到要写的内容,但因为平时经常思考,一些隐约在脑海中出现的主题也会闪现出来,从而顺利度过难关。这就应该是罗辑思维所说的过程型状态。
所以,听了他的这个60秒后,我现在信心更足了,每天只要按他所说的,去交谈,去阅读、去思考,行动起来,灵感就会不期而至。再也不要幻想去储存好多的灵感,也再也不用担心像原来一样写完上篇就害怕下篇的文章的灵感不会产生的心态,要相信灵感就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也更加相信我上一篇文章的观点《灵感是逼出来的》。
放松心态,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门前慢开沟。每天出现一个灵感,就是一种常态,就是规律。
你看,听了罗胖一个60秒,就敷衍出这样一篇文章,可见灵感无处不在。套用一句,其实这世上并不缺少灵感,而是缺少感知灵感的脑筋。而要培养这样的脑筋,只要去交谈,去阅读、去思考就行了。
2017/3/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