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不值钱,哪怕是全球智能手机的开创者、最“不同凡响”的苹果。
一切为了利润,一切都是为了多赚钱,哪怕苹果手机的利润是同行当中最高的......
iPhone为了诱导用户购买新手机设备,采取的手段很简单:只要你升级iOS系统,你现在的手机性能就会被“降频”。
对此,苹果曾信誓旦旦地否认,「旧型号手机速度变慢目的在于延长手机电池寿命。」
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表示,
“当我们这样做时,的确已经告诉过大家,不过我想许多人并没有留意。可能我们应该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然而事情就这样简单吗?
10月24日,意大利监管部门对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进行罚款,因为这两家企业建议用户更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手机运行速度却因为这类更新而变慢。
苹果和三星为什么要这么做?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个企业如果声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那么就不应该玩这类弄明升暗降的小花招,伤害用户的产品体验。
手机系统升级后越来越慢,逼迫消费者去购买新款手机,这对谁的好处最大?
当然是手机品牌厂家。
实际上,作为世界性的两大品牌,它们的所作所为从这点“小事”上就暴露了资本家的贪婪和无耻。
它们不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它们是一切以用户的钱包为中心。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给资本家下好了定义: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所以,永远不要对资本企业和品牌心存幻想,它们营造出来的科技感、时尚和性能包装,都是为了追逐利润而已。
对故意加速手机淘汰的厂商进行处罚,意大利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也让消费者明白自己曾不明不白地遭受了损失。
苹果被罚1000万欧元,三星被罚500万欧元,这更像是一个警告,并不能弥补它们“不断建议”消费者升级系统而造成的“卡顿”、电池续航时间缩短等糟糕的体验和损失。
除了意大利,美国、法国和以色列也对苹果发起了调查,用户也对其误导消费者、迫使他们购买新手机或更换电池的做法提出了诉讼。
三星在第一时间跳出来否认意大利的指控,它表示,三星「致力于让消费者获得尽可能好的使用体验。」
嘴脸如此!
与三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华为,10月25日,在华为国行发布会正式举行之前,华为英国发了一条“官宣”——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智能手机更新系统后运行速度变慢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不少消费者投诉智能手机厂商为增加新品销量刻意制造类似情况。
「我们绝不会为了升级而放慢手机的速度。我们为我们的新产品感到骄傲。」
为什么说华为是我们唯一一家受人尊重的世界性跨国公司,这就是答案。
商业也必须有底线。
最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2018年华为手机总销量有望达到2亿台(同一天,雷军称小米手机今年出货量正式突破1亿台)。
他还表示,苹果的利润确实很高,但华为并不追求那么高的利润率,(华为)很多钱投入在研发上,目前正研发5G折叠手机,华为的第一款5G手机会是折叠手机。
同时,余承东还强调了华为的底线是不作恶,不雇水军,「我们坚持绝不作恶,外界说华为水军,我们没有水军,一个都不允许。不雇水军是华为的底线。我们与友商的比较,都是第三方机构的测试结果。」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人在抹黑华为,正是说明了华为在行业内的分量和领先优势,如果不是威胁到了同行的市场份额和利益,它们又何必处处针对华为?
就是因为足够强大,所以才有那么多诋毁和抹黑,世事从来都是如此。
2011年,余承东被任正非调去管手机,那是他进入华为的第七年,这是一个能把无线产品和手机两个产品线都做到百亿规模的牛人。
一上任,余承东就毅然否决了华为继续给运营商制作贴牌机的策略,开始专注研发智能手机产品,尽管此举直接影响到了华为终端的营收业绩。
余承东强调,华为要做的事,是要把客户将从几百家运营商扩展到十亿消费者。
从此,一举让华为解除了与运营商捆绑的风险,这也成为华为手机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现实是残酷的,2012年,余承东推出了针对中高端的2999元价位的智能手机P1,后面又推出3999元的D1,但都是无人问津,销量可谓凄惨,传闻因为手机体验不好,任正非曾一怒之下把手机摔在余承东面前。
在业界,余承东被人称之为“大嘴”,他有三句话广为人知:“我个子不高,是玩儿命的那种,打得满脸是血也要继续打”;“华为要赶超苹果”;“小米从来都不是华为竞争对手”。
以华为手机的起点之低,余承东竟然敢在2012年喊出了「华为手机三年之内成为世界领先手机终端产商......销售目标会一年翻三倍」的口号,可见他气魄之大。
2013年,是华为手机事业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其时,刚成立三年的小米以小米模式取得爆发式增长,各路厂家纷纷掀起了学习小米的热潮,就是任正非,也在那时候给余承东下了华为不做线下只做线上的指导意见。
但余承东不为所动,他认为,庞大的线下市场才是消费的主流,这点后来的雷军也承认自己走了弯路——线上零售只占整个零售市场的10%,剩下的90%来源于线下渠道。
正是因为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余承东才得以让华为的中高端定位和双品牌运营战略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
2014年,华为荣耀的销量为2000万,销售额24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7年,华为手机的销售收入从初始的75亿一路做到了1780亿人民币。
而根据华为2017年年报,华为消费者业务2017年销售收入预计在236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Mate9、P10系列全球发货量分别突破1000万台;华为平板业务销量同比增长40%,进入全球TOP3,获得多个国家市场份额第一。
「华为的风格一直不是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那种,规矩很多,所以华为一点不给拍马屁、投机者以机会,可以说,一点可以钻的缝没有。」
一位华为的经销商如是说。
在商业领域,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意识、理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基因主导了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从这点来说,自乔布斯去世以后,苹果以销售收入为主导的基因占据了上风,临去世前,乔布斯专门带着库克看了一部电影《冲锋陷阵》,嗯,库克在苹果销售收入上确实在冲锋的很好。
华为也重视销售,所有的企业都必然的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必须以用户价值为根基。
就像某大报批评的那样,「如果仗着产品好、受消费者喜爱就店大欺客,定价高企、服务下降,甚至还侵权,就不是应有的职业态度了。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理性的增加,盲目追捧洋大牌已经是明日黄花了,面对这样的市场,洋品牌应该端正态度,好好分析、细心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某些洋大牌的公主病该治治了。耍大牌必然会丢了市场。」
不要忘了,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必须是为社会、用户创造出长期价值的企业,而利润则是对其创造价值的奖赏。
而那些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违背诚信原则的企业,或可以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是老鼠尾巴——长不了。
所以,要敬畏市场的力量,要记住,无论你的企业有多聪明、多强大,但终归是市场更胜一筹。
「最好的技术很少能赢。」
这是投资领域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它们不能够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价值。
随着95后、0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者的理念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新一代消费者不再迷信、追捧国外的“洋品牌”,他们认为国内品牌的体验更好,更能加分,也更有参与感。
新一代消费者追求的不再是用商品和品牌来证明“谁是我”,而是用消费行为来表达“我是谁”。
不明白这点,不能与时俱进,所有的消费企业和品牌都只会越走越窄。
余承东曾豪言道,「华为要成为世界第一,它要超越的是苹果和三星。」
相信华为可以做到!
就目前来看,“如果中国没有华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替代”这句话,依然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