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香港大学Jessie博士约了三月份的作文教学访谈。同师父、导师交流之下理出头绪:把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考整理一下,给博士呈现内地作文教学方面最真实的做法和思考。但因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作文教学体验作出系统的梳理,加之担心自己在这方面理论积淀不够扎实,遂请师父给些书单,恰好师父手头有一套作文丛书,便借来看。所借之书,不能批注,遂边看边记笔记。
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第一本选的是袁源老师的《袁源的家常作文》。看序言便被深深吸引。面对刚上初中写作基础薄弱的孩子,袁源老师由浅入深,以游戏活动带动写作方法的渗透,深充分体现出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将袁老师的教学方法试用到我三年级的儿子身上。这些有趣的互动,新鲜的游戏,大大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写作的欲望。一个寒假,孩子写了多篇日记,逐步精进,我们母子都获益匪浅。
袁老师的家常作文课,有着浓浓的家常味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高深的理论,看不到华丽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袁老师阶梯式的系统教学之后,孩子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最后终于登顶,收获到写作的秘诀,每个孩子都有极大的进步,都可以写出有趣的作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呀。袁老师的家常作文课,对我有以下启发: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热爱中自觉书写。
袁老师的对“博森班”的同学进行写作课教学,她的课程设计非常系统。
袁老师的课,总让我想起肖培东老师的话——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们一般经常一上课就会说“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这样的开场白往往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有了压力。而袁老师的作文课,常常以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很兴奋,并且不知道老师到底要做什么,因此就没有防备感。
如“漫游我的梦想屋”一课,袁老师先让学生假想如果自己有一块地,想拿来盖什么,其次让学生给自己盖的建筑取名、画设计图,并写出自己对该建筑的介绍词,给同学们念出来。在学生介绍时,通过全班同学的倾听、点评,提炼出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水到渠成,轻松活泼而饶有情趣。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没有负担。这样设计建筑的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极大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讲解中渗透写作知识,这让我不由感叹袁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教育艺术,轻轻松松就把学生最头疼的写作问题解决了。
2.由浅入深,让学生从有话说到说得漂亮。
在“神奇飞书”一课,袁源老师要教给孩子们的是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融入到写作中去。在这之前,她给每位同学赠送一本书,并让孩子们阅读完了自己的书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换,进行阅读漂流活动。这节课一开始,袁老师就和孩子们聊天,聊他们“漂书”的经历、读书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以打比方的形式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孩子们把书比作“精神食粮”“良师益友”“护身符”“灯塔”“时空门”等等。袁老师抓住“时空门”和“护身符”这两个有创意的比喻,引出新鲜生动的比喻其实来自想象和联想,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再重新写出有创意的比喻句,进行全班评鉴。然后用《神奇飞书》的动画片断来过渡,通过学生观影交流,将知识进行拔高,提炼出想象和联想的方法——注入生命力、恰当移植和抽象的具体化。因为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影归纳出来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在概念的理解上不仅没有难度,反而有充分的理解和消化,这个时候,教师水到渠成地给出写作任务,即再次用一小段文字来描述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打个比方,也可以写一段小故事。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写作能力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一步步有了肉眼可见的提高。
读了这个课例,不由得拍案叫绝!老师从最简单的聊天开始,看似随意,实际上老师的每一个发问都是做了详细周密的预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思维逐渐走向高、深、难,从过于趋同、缺少创意的比喻到写出新奇生动又完全契合要求的片断,教师步步为营却不着痕迹,学生亦步亦趋终水到渠成。
评课专家袁爱国老师说:“写作课需要教学机智的介入,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写作指导过程中的对话有了机智的参与,学生的写作视野会更加广阔,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生发的思想会更加深刻。”袁老师的教学机智看起来是临时生成的,其实是她丰富的教学储备的外显,若非对写作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写作教学规律的准确拿捏,对学情的精确预估,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是不可能有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呈现的。
3.回归生活,让写作根植于体验。
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棵树,袁老师带孩子们去校园里观察银杏树;为了嚷学生运用好修辞手法来描写自己的感受,袁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棒棒糖;因为班里的孩子多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对底层百姓现状不够了解,袁老师鼓励并带领孩子去菜市场进行采访,并仔细观察……
脱离的生活的写作是空洞虚伪浮夸的。为了加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袁老师真的是颇费心思。袁老师的课堂,孩子们的写作对象要么是班里的同学,要么是自己喜欢的一个小物。袁老师自己也经常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下水文,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4.灵活生动,极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袁老师的课,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步要干什么,她用语言牵引着学生去寻找、去挖掘、去采撷、去收获。老师从来不曾灌输过什么,却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
最喜欢“回家,真好!”一课。老师要引领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是给出概念,再举例。而袁老师这一节课环环相扣,柳暗花明。一开始,她借一个学生上课迟到的小事,在征得该生同意的情况下,共说了关于该生的五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五句话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表现;接下来以某个同学为对象选一种表达方式进行造句,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感知;然后在全班分享讨论学生所造的句子,对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加以强化巩固。看学生基本掌握了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特征,教师再针对抒情这一种手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例进行验证;最后播放微电影《回家》,给出情境让学生替影片中的女孩回一个短消息。这时教师先写一个下水片段供学生找出问题,由此提炼出抒情手法的注意要领——注意对象、有真情实感、要注意时机、间接与直接两相结合。这节课,每个环节都新鲜,每个环节都高于上个环节。如同爬山,走在山脚看到的是寻常风光,愈上愈险,愈险愈奇。老师与学生却毫不费力。这才是令人惊叹的。
保护好奇心,让学生永远对课堂有新鲜感。孩子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才有探索的欲望;孩子对课堂、对写作有好奇心,才有参与、书写的欲望。
5.师者仁心,显现育人者的教育情怀。
袁源老师这一系列的作文课实际上是在中华中学借班上的,每周一节,只需呈现教师的教学思考即可,并不需要为教学效果负责,但袁老师的每节课都可见其匠心独运之处,每节课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为师者对教育热爱、对学生负责的情怀。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方法,袁老师采用听相声、评相声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习正确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写作有话可说,袁老师自费为每个孩子买书,形成班级“漂书”氛围,扩充他们的阅读视野;为了培养学生真实写作的习惯,她还给每个孩子买棒棒糖,让学生在品味咂摸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为了让学生们走入真实情境而又不对别人造成额外的困扰,他给孩子们每人一元钱,借助买东西的契机对菜市场小摊贩进行采访……这一件件一种种无不让人被教育者博爱之心和悲悯情怀所打动。
袁老师作文课,每一节我都那么喜欢,但我知道,这种方法时学不来的,更是模仿不来的。所有的教学智慧皆源自教师的钻研精神: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发。唯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可呈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机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