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人生最根本问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心里都影影绰绰有些模糊的记忆,这或许关乎理想,或许关乎幸福。这个幸福衡量的最简单法则,可能就是喜乐与痛苦。人们去追求喜乐,避免痛苦就是人生追求的根本问题。痛苦或者喜乐为生理与心里的综合影响形成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也与心相关。因此,痛苦或喜乐属于南方,属于心,也就是生于心。那么要解决规避痛苦或者发掘喜乐,还是要从心上下功夫。可是,这个心,我们从五藏中的分工可以知道,心属火,炎上,属于其中唯一一个主形而上领域的方。它在形而下领域是靠具体的相火为方,以相火来履行火的职能。但是,这个相火毕竟只是君火的一个化身,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我们弄明白了这个逻辑,就可以回头看我们人类都在为此做什么努力?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宗教、科学都在想办法帮助人类离苦得乐,只不过,大家的着眼点不一样。一个是可以从相火,即形而下来努力,这是现代科学所采取的方式。这个方式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器质性的层面,现代科学从解决粮食问题,交通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乃至医疗问题,都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去离苦得乐。而宗教、艺术等却是从君火,即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去解决问题,通过对心性的修炼来离苦得乐。
我们来看这个逻辑关系,君火与相火,一个聚本,一个聚形,一个为体,一个为用,修用管表层,修本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物质层面,解决了温饱,获得了千万上亿的财富,是不是就没有痛苦了?显然不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看着光鲜的外表,也会有更多欲望的苦,更多得失的苦。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遭遇物质所不能带来的解决方案,人生仍然充满烦恼和痛苦。
我们从物质或形而下来解决苦乐问题看,确实存在很多我们在这个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到了物质层面解决完基本需求后,后面无论增加多少都只是量变,再也没办法达到质变的效果。后面的问题就不再是表层的用的层面的问题,而是里层的体的层面的问题。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强调修心把形而上的层面,也就是君心的层面放在首位,就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这是从体用关系来考虑的,所以才会有对“隐士”的羡慕,但是,儒家却又不主张出世,而是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可见,从圣人之道的设计上,是考虑了体用两层发展的,以体为根,以用为形。那么,对这个关系的把握上,后人没有做到执其两端而用中,发生了便宜,所以,我们在现代科技落后了,后来,为了发展现代科学,又极端的扔掉了传统的形而上。
从对待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路和发展历史思考,我们清晰的得出这一人类根本问题,离苦得乐,需要从体用关系的地位考虑,需要执其两端而用中,达到平的状态,才能帮助人类走向幸福。否则,偏则必有余殃。从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信服中医的神奇,真可谓,上医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