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传统观念中,尤其是在长辈们眼中宝宝胖嘟嘟,跟年画娃娃一样才可爱健康。
如果看到自己的宝贝孙儿瘦了一点点就心疼的不得了,责怪宝爸宝妈为什么没把宝宝喂好,亏待了宝宝。
其实如果宝宝过胖的话,会使身体不够灵活,学习翻身、坐、爬都会比较吃力,动作发育就会落后于体重正常的宝宝。
不仅如此,肥胖的宝宝身体比较虚,容易生病。成年后患肥胖、心血管等疾病的几率也要大于体重适中的宝宝。
家长们真的要注意了,千万不要把宝宝喂成小胖子哟!下面就来说说,哪些误区会把宝宝喂成小胖子。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喂奶
很多新手妈妈一看宝宝哭,就觉得宝宝饿了,该喂奶了,有时甚至把喂奶当成了条件反射。
但其实当宝宝想引起你的关注、或哪里不舒服了,甚至情绪不佳也会用哭来表达。
正解:宝宝出生的最初几周内,鼓励宝妈们每天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两次喂养间隔时间尽量在1小时以上。
妈妈还要观察宝宝饥饿的早期表现,包括身体活动、面部表情等,以便区分宝宝是真饿还是假饿。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每24小时7~8次,建立规律的哺喂习惯。
误区二:母乳不够,奶粉来凑
有些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常担心自己的奶水不够或者太稀,宝宝会吃不饱,就用配方奶来给宝宝“加餐”。
虽然配方奶粉的包装上标明了奶量,但宝妈们还是会不自觉的多喂一些。长此以往,宝宝营养吸收的“基数”增加,发育会更快,也就更容易吃成“小胖墩”。
正解:要知道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的。
虽然婴儿配方奶粉在营养成分上接近母乳,但仍无法模拟母乳中一套完整完美独特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体系,如低聚糖、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所以6月龄内的宝宝,可根据WHO儿童成长曲线,定期测身材、体重、头围来判断发育是否正常。只要婴儿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母乳量是足够的,不需要额外添加配方奶。
误区三:辅食添加过早
随着宝宝的胃口越来越好,家长们觉得只喝母乳或配方奶宝宝根本吃不饱。
因此,一些宝爸宝妈在宝宝4个月,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添加辅食了。
但其实在宝宝4个月之前,他的唾液腺分泌相对的较少,消化酶系统也发育不成熟,这时候添加辅食,很容易造成进入体内的蛋白质还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并且过早的让宝宝尝试甜味、咸味、酸味等过重的辅食,会刺激他们的味觉发育,这样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宝宝的口味与食量,让宝宝提早种下了肥胖的种子。
正解:WHO建议,应在婴儿满6个月时再添加辅食。这是因为宝宝的肠粘膜屏障,包括它的物理性保护机制(胃酸、粘液、蛋白水解酶、肠蠕动和粘膜表皮)以及肠淋巴组织、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细胞免疫的免疫性保护机制,要到6个月时才能发育完善。
误区四:吃的多才健康
家长们尤其是长辈们总认为,宝宝一定要吃得多,才能长得快、长得高。经常会对给孩子多喂食。然而对于宝宝们而言,吃得多并不一定就好。
这样很容易把孩子的胃口撑大,使得宝宝们越吃越多,也越来越接近小胖子。
正解:宝宝天生就有感知饥饱,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
WHO推荐,7~24月龄辅食添加期,婴幼儿可采用顺应喂养模式,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营造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避免电视、玩具、手机对宝宝注意力的干扰。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鼓励并协助宝宝自主进食,培养进餐兴趣。
宝宝出生后至2周岁阶段,保证良好的营养和科学喂养是对其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和远期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深爱宝宝的爸妈们不要太着急,在最新版WHO《世界儿童发育标准》中,有关婴幼儿的体重标准如下,快来看看,你宝宝体重是否超标,是不是被你喂成了胖娃娃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