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樊登读书会开始有了线下书店,上周因为线下活动力度不错,去了店里面。结果不知道是不是缘分,找到了这本巨婴国。其实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它被禁了。自从毕业之后,我似乎有意识的去少看一些心理学之类的书,比较担心自己引用到自己的身上,而且很多人其实不相信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总把科学划等号于心灵鸡汤,我也受到了这个想法的影响。
这本书很厚,但我三天就看完了,找到这本书的当天看了一大半,利用2个下班的时间很快看完。大概还是这种书比较好读。最近有个习惯,读完的书会发个朋友圈。但自从上一本读完后,突然不想一本本读完了。最近我开始读了好多,但是都没读完,《滚雪球》《极简宇宙史》《别独自用餐》《人间失格》《云禅画》《极简思维》《28岁赚2000万》唯独《28岁赚2000万》读完了,虽然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但是名字太low了。这本巨婴国是最近读完的第二本。
书的结构比较混乱,感觉比较像随笔,作者看样子是没好好写。但是还是有点触动的,里面分析了一些中国现存的现象吧。只能称之为现象,但是作者把它说成大多数中国人怎么怎么样,就有点大了,造成书无法被接受,也是情有可源。
书中抨击了愚孝和集体主义,以及巨婴症。将中国的乱丢垃圾呀,还有老人讹诈啊都分析为巨婴心理在作祟。
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球的,能量球向外辐射能量,如果这个能量为被看到了,有所回应,就是光明,这就是生的力量,感受到美好的。如果没有被看到,则会变成黑暗,四死亡,怨恨破坏随之而来。而如果没有向外的办法,就会变成向内的攻击自己,羞耻,内疚自嘲。出现心理疾病。而其实那是婴儿时候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而为什么说巨婴呢,就是很多人停留在婴儿期,0-6个月的这个过程,这个时候婴儿和母亲是共生的,婴儿感受不到我和母亲的区别,就觉得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母亲听话,当然好,就很高兴,如果自己的意愿没有得到响应,将会很愤怒,无法理解,变成小魔王,破坏一切。
就是这种我就是宇宙一切的心理,如果一直没进化,长大后,就会找一个父母那种的可靠的人结婚,被动的,听话的,围绕自己的意思转的男人成为首选。这就是安全感之上的婚姻,活成了亲人(挺常见的)会很亲密,但是不精彩。同样的,有很多男人,也渴望女人把他们当做婴儿去照顾,当天神去崇拜,同时女人自己又显得毫无生机。
这种巨婴的心理,出现在大家族中就会变成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只有我们没有我。但我们总要有一个说了算,说了算的是谁呢?有时会是试图控制一切的妈妈。作者还提到了妈宝男,其实妈宝男和老婆关系不好是因为他把母亲好的部分映射给母亲,母亲不好的地方映射给了妻子。他本身不想被控制,但是公然的反抗母亲,对母亲的愤怒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改成了对抗妻子。
有的父母会觉得,子女是父母的全部,这种还是有点常见的,比较可怕。如果有了孩子就是为孩子活,那么期望从孩子身上拿到的回报会很多。孩子就会被控制。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负责,如果一直为了孩子活下去,那谁来做真正的自己呢?
如果有这种巨婴的思想,在爱情中,还会一直逼迫两个人的想法一样,你的想法要和我一样,否则,你去死。我的想法也要和你一样,否则,我去死。两个相爱的人会剁掉彼此的手脚,最终导致了彼此的绞杀。越活生活的范围越小。人际关系中,亲密很重要,界限同样很重要。
中间有一个章节,叫做中国式好人,很打动我。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必须做一个好人,不然别人就不会接纳自己,所以在外一直做一个好人,但是在家里,就会变成一个易怒的人。因为文化让我们做一个好人,文化主张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好人的逻辑中,对自己好就是坏人。有时候,好人只是一个借口,我是好人,我为你做了牺牲,所以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这种关系中,我遭遇到的不满都可以理直气壮的发泄,即便这样的报复时,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
但是这样的好人,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热情的, 也不真实,所以无法建立真正的关系。缺热情的人,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他会产生付出感,对于没有热情的人,因为付出并没有让他享受和愉悦,所以他觉得对别人好,就像是在割自己的肉。
如果拥有了真正的热情,感觉应该很奇妙。欲望、声音、愤怒、喜悦、爱恨、高峰体验、歇斯底里这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热情。先是黑色的热情流出,被拥抱后,你会发现,这就是生命力。热情流动起来之后,你才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没有那么重要。
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这真好。世界在摇曳身姿。
文化时刻在影响着我们,即便说了这么多,可能也没用。还是会选择大多数人走的路。定居德国的林毛毛对比中德两国说——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得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人或者事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而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我想这就是西方文化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他主张,做一个大写的人。不用蜷缩,勇敢尝试。
这本书我拿到的第一刻,就先翻到了这一章,看完了中国式好人这一章,我才决定开始阅读其他章节的。我期待遇到这份真实。 作者说, 学会表达愤怒,学会合理或者象征性的表达攻击性,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可见心里健康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不能做一个人们口碑中的好人。 如何不做一个好人,是我最近这一年一直关注的命题。
有这样的一种矛盾,需求是有罪的,但是我有需求。好人知道前半段,但是后半段强迫自己没有。怎么办?食和色是人类的本能,既然我不能有需求,那么我就勾引出你的需求。我勾引出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了满足,但我却说,你是坏蛋。如何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围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负罪感,然后带着负罪感去满足需求需要学习。但最好的关系或者不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那是我和它的关系,而你是一个工具。最好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
只有投入的去爱一个人,投入的去做一件事,幸福才能降临,幸福必然是来自关系,而能力哪怕是达到了神的级别,如果你是孤独的,那一样意味着可怕的痛苦。
学习处理好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实在太重要了,也值得我们去追求终身,这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中国式好人和想控制一切的巨婴,是这本书吸引我的点。
什么是巨婴,巨婴和真正的成年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得立即按我说得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挫败。成年人则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展,事情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