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变得简单和快乐,得到不受环境干扰,不在意他人评价的自由。但只要我们一天与外界产生联系,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总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那么,如何才能让人生变得简单和自由呢?
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写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这本书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书中采用哲人和青年对话的形式,带我们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理成长世界。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们常常感到不幸福,觉得造成自己不幸的根源,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源于过去创伤事件带来的阴影。这些外部环境确确实实为我们人生带来了影响,但阿德勒认为,我们并非因为心理创伤而痛苦,而事实上,我们会从现实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这有别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婚姻的不幸,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他会将目前婚姻的破裂归结于过去的创伤。
但作者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婚姻的不幸,根源在于自己没有勇气面对两性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逃避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大忌,一味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只能永远停滞不前。
除了“目的论”外,我们感到不幸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做好人际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阿德勒把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我们感到不快乐,在于我们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者任由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
为什么会出现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的行为呢?正是因为把对方看到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对方按自己说的去做。比如,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要做的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去学习,而是鼓励孩子自主去学习。这里提到了,表扬和鼓励是不同的,表扬的深层意思,是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继续去做,而鼓励则是尊重对方的行为,提供陪伴和支持。
读到阿德勒学说中关于鼓励和表扬的区别,挺受触动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受到表扬,也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中就按照他人的期望过完我们的一生。但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这样的。任由他人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干涉,会被束缚在认可欲求中。
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而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圈层。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宇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找不到出口时,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比如在学校中因为种种原因,人际关系受挫,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你要做的,是跳出目前局限你的局面,明白学校只是一个小的共同体,你应该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坦诚地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我们知道,自卑感是促进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明白自己和心中完美自我的差距之后,才会拿出智慧和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他者信赖是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只有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信赖上,才能构筑更深层次的关系,获得更深层,更纯粹的喜悦。也许有人会说,倘若遭到背叛和欺骗怎么办呢?作者认为,你只需要考虑自己怎么做,别人背不背叛是别人的课题。
当遭到背叛和欺骗时,你可以选择的是,是否剪短你和背叛者之间建立的关系。进行课题分离,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简单。
最后一个,他者贡献怎么理解呢。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通过对他人的贡献,获得自我价值。获得贡献感不需要他人认可,只需要自己主观上产生,我对他人有用,就可以了。
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活在每一刻的刹那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好每一个当下。正如上周参加演讲例会的一个演讲者说到她的人生信念: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想选择自由,想要选择为自己而活的道路。人想要选择自由,当然有可能会迷路。作者提出,只要我们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我们就不会真正迷失自我。
文章的终末,哲人对青年说,如果我改变,世界也会改变。这句话,也同样送给在人生路上努力前行的我们。
我们都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当为了自己和选择的自由而活时,生活才会变得简单而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