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名晏婴,即《晏子春秋》的晏子,是齐国大夫。这一章,就是孔子对他的评价,认为他善于人相交,这是毫无疑义的。有疑义的是“久而敬之”,时间越久越尊敬,尊敬谁?有问题。是时间越久别人越尊敬晏子,还是时间再久晏子仍尊敬人?
第一说,认为时间越久晏子越受人尊敬,这恰恰说明了晏子善于人相交。对此,持第二种说法的人表示反对。他们说,时间越久越受人尊敬,只能说明晏子是个贤人,贤人才会越来越受人尊敬,这并不能说明晏子善交;并且,晏子居齐国相位三十多年,可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十分尊贵显赫,别人对他尊敬是自然的,这并不能说明晏子善交。
因此,第二说,认为时间再久晏子仍能尊敬人,才说明晏子善交。宋程颐说:“人之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则为善与人交也。”还有梁皇侃也是如此说。他们都认为,人之相交,“鲜克有终”,能做到始终对人尊敬是很难的,有些朋友交久了,关系太熟了,可能互相很随便随意,不再如初交时的尊敬,正因为晏子做到了不管时间多久,都能对人尊敬不渝,所以才说明他善与人交。更因为,晏子久居相位,他与人相交,始终尊敬,不怠慢故旧,这很难能可贵,所以孔子才称赞他,说他善与人交。
对此,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好一些。因为晏子的身份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齐国的相,地位显赫,这种身份,肯定是有很多人主动与他结交的,哪怕他不那么尊敬人,还是会有很多人主动来的,谁让他身份显赫呢?但是,他不因自己地位的显赫,而轻慢他人,尊敬别人始终如一,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也正因为此,才有可能结交贤人,贤人是不巴结权贵的,对贤人礼敬,贤人才会与你相交。只有始终对人尊敬,才能结交更多的贤人,才有助于晏子更好地为政,成为良大夫。我想这正是孔子称赞他的原因吧。
其实,与人相交,应该是相互尊敬。交朋友,你始终尊敬他,时间一久,他对你轻慢,不尊敬你,你必然心有不满,交情不会长久;反之,朋友始终尊敬你,时间一长,你却随意待他,他必会心有厌恶,交情还是不能长久。因此,与人相交,互相尊敬,始终如一,交情长久,这才是真正的善与人交吧。
其实,通过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人品的高尚。史载,齐国国君曾经欲起用孔子,因为晏子的劝阻,孔子未被任用。但孔子并未心生怨恨,相反,实事求是地评价晏子,并称赞他善与人交。不是人品高尚的人,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