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写道:“华与华为啥要来发布品牌新定义?全世界搞了 100 年,品牌没定义吗?有!因为我认为过去的品牌定义错了。我们考察一个学问,首先要考察它的概念的定义。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品牌”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全球最权威的定义,也就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下的定义: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区隔。刚才的定义你听起来没什么问题,我们 100 年来就是这样理解品牌的。但是我说,定义有两个根本性的错误,一个是目的性的错误,一个是范畴性的错误。”
我在这里才理解什么叫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框架,不然就是各抒己见主观性的评价。要对事物的概念有定义,随时回到目的性和必然性概念思考。
缺少客观的判断框架带来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因为缺少共识,所以永远不能围绕一个观点讨论。就好像,如果没有1+1=2,这个公式,大家就会基于1+1=?这个问题,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论证思路。进而,始终无法讨论,1+2=?这个课题。
考察一个学问,要回到词语的概念定义这个原点进行思考。
思考什么呢?思考「词语」存在的两个概念,一是目的性概念,二是必然性概念。为什么是『词语』?因为能被言说的才存在,没有词就没有物。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叫目的性的错误?那我们要回到哲学。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事物,它都有一个第一性的概念,就是目的性的概念。”就是这个东西,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目的就是美,目的就是至善。除了目的性概念之外,还有一个第二性的概念,就是必然性的概念——就是说,我知道这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我怎么做就必然能够实现目的,那这就是科学,就能从偶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大家都能理解。”
这里建立了我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思考路径,我反思自己过去对事物是没有我自己的认识和判断的。那我对事物的理解来自何处呢?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信息和媒体报道。这些都不是我自己的认识,也不是事物本身的认识,而是外部世界对这件事的认识。
我要做的是,要让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尽可能地跟事物本身的认识重合,重合度越高越好。100%重合就是掌握对事物全局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一开始是盲人摸象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局部的、片面的。随着做这件事越来越多,过程中书本学习跟实践认识,对事物的认识度会逐渐提升跟全面。
但这个过程,如果缺少思维层面框架性的思考,就是散乱的。可能做这件事做了一辈子,最终也没有总结出来一套自己的认识。
框架性的思考是:对概念的认识。即:不断地回到概念思考,思考目的性概念是什么,必然性概念又是什么。
比如,当一个人跟我说:你需要结婚的时候。我需要思考,婚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做能够必然实现婚姻存在的目的,进而才去结婚。而不是因为别人跟我说了一句:你到了该结婚的年纪,所以就该结婚。这个因果关系不成立。但是,我们很容易被这句话焦虑到。
因为,看似在谈论婚姻的课题,实际上进行的是对情绪的感染和攻击。激发的是,所有人集体潜意识中,害怕从团队中落单的情绪。代入一个场景,在非洲草原上,一只鹿从鹿群中落单了,这只鹿的命运大概率是被狼群/狮子围攻吃掉。现代社会不存在的。
华杉老师讲道:“那么品牌的目的是不是和别的产品和服务相区隔?我们说,品牌的最终目的,不是识别和区隔,而是为了销售。不论识别或区隔,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人来买我们的东西。品牌它有两个目的,华与华概括为八个字:买我产品,传我美名。如果把这两个目的合并为一个目的,传我美名是为了让更多人买我的产品。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第一个错误是对目的性概念认识的错误。做品牌是为了区隔,区隔什么呢?同行之间的区隔。俩家都是湖南菜,为了区分,一家是张先生湖南菜,另一家是胡先生湖南菜。从命名上就能够很容易区隔,实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
华杉老师讲道:“那品牌的理论、定义是不是就跟之前不一样?如果我认为品牌的目的是识别和区隔,那我只要想怎么做就能做到必然能识别、必然能区隔,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90%以上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都是白忙活,进行的都是废动作。因为你只要画地跟别人不一样,就能实现识别与区隔,但是达不到能够打动人购买和替我传播的目的。””
但只做到了「区隔」是否实现了品牌存在的目的?
品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这是比区隔更深刻、更本质的思考。为什么要区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商标注册。除此之外呢?品牌的存在是为了销售。
这里的销售,不是一做品牌,销量马上倍增,生意的规模是一个时间现象。持续做品牌的过程中,通过帮助消费者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产品以及传诵品牌,生意的规模会逐渐地扩张。
举个例子,就像蜜雪冰城的扩张,先是在国内扩张,现在在东南亚的扩张。
华杉老师讲道:“第二个错误是范畴性的错误。“范畴性的错误”是什么意思呢?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说:“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这一个「的」就把品牌变成了产品和服务之上的东西,变成了与产品和服务相分离的东西。产品和品牌能不能分离?产品和品牌是不可分的,品牌包含了产品,每一个产品也都包含了品牌的全部。”
我们很容易孤立地理解「做品牌」这件事,不是企业抛头露面、暴露在大众面前的时候算是做品牌,品牌≠营销活动的总和,而是无时无刻都在做品牌。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30页讲过:“人的形象是由他的行为带来的,而不是包装出来的。人的毛病,又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却不在意自己的行为。同理,品牌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工作。”
做品牌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要关注的不是品牌形象,而是行为。从企业端,大到经营使命、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小到每一款产品上新,每一篇推文,甚至,在与企业的员工接触时的言行举止,都属于品牌的一部分。品牌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大众通过言行举止对品牌的感知。
品牌不是孤立的,还是回到那句话,所有事都是一件事。
华杉老师讲道:“人类对品牌错误性的认识,是一个英语的词源性错误。因为英文中的 brand 这个词来源于古挪威语,它是什么意思呢?是“烙印”的意思。什么叫烙印呢?2000多年以前,北欧家家都放牛放羊,晚上回家后发现各自的牛羊都混在一起,分不清哪头牛是谁家的,这就可能引起吵架、打架。这时候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烧红的烙铁,“吱——”,你在你家牛身上画一个圈,我在我家牛身上烙一个三角形,他可能烙一个对勾。这就可以区分谁是史密斯家的牛、谁是约翰家的牛,实现了区隔。所以“brand”的词源就是标明所有权,来和别人相区隔;后来再发展到“Trademark商标”,它就是标明所有权、标明质量、标明责任。所以它一切的思维都是围绕“识别”展开的,也就没有建立起围绕销售和传播(也就是华与华讲的“播传”)的定义和理论体系。”
很有趣,对品牌错误性认识,本质是对「词语」的错误性认识。对词语错误性的认识,导致对概念上的错误性认识,即对目的和范畴有错误性的认识。
这里很好地印证了《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人是因为受了教育才变得愚蠢。每个人都天生会做生意,也会做品牌,不过专业知识学多了,就不会了。”
人天生会做生意,怎么做生意?诚信,货真价实,无尖不商。什么叫无尖不商?就是在应该给的基础上多给一个尖的价值,这样顾客用同样的钱获得了多一个尖的价值,收获感和价值感是更高的。
这是不用学的,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外界因素、人性和欲望等的综合影响,这些特质都消失了、被磨灭了、被同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