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中消除浪费的问题是将浪费与价值区分开很困难。例如,设计师使用CAD绘图的八个小时中,哪一部分是增值时间?如果他盯着屏幕“思考”7个小时,然后狂热地工作一个小时完成设计图,有价值的时间是八个小时还是只有一个小时?
不幸中的万幸,我们可以避免钻研哲学的形而上学,同时还能保证项目团队效率的提高。确定什么是不增值的要比确定什么是增值的要容易得多。坐在不必要的、管理不善的会议上并没有增加价值,也没有寻找所需的信息。可避免的错误和返工显然是浪费,不必要的审核和批准也是如此。削减项目浪费的第一步将是学会观察什么是浪费?然后,我们可以应用对策,以精益工作方法来消除它。
一些聪明人为我们开辟了如何消除浪费的方法,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描述了丰田汽车公司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和其他人开发的准时化(Just-In-Time)生产系统。然而,与过去几十年日本取得突破的许多“解读”报告不同,这本书提供了更深刻的见解。作者断言,丰田高效运营近乎简单性背后隐藏着五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改善哲学的基础,被称为“精益思维”。
在我们深入研究这种精益思维之前,有两个重要的观点应该被提出来。首先,我在这本书中使用“精益”一词并不意味着裁员。如果我可以陈词滥调的歪曲解读,精益会偏离他的初衷。精益的目的是释放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裁员的借口。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精益思维不是一种宗教信仰(也不是任何其他“流行语”的改善哲学)。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口号、横幅和空洞的愿景宣言,以及它们引发的无效的、下意识的改变而病入膏肓。精益思维、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约束理论、平衡计分卡等等,都是改善的工具。正如社会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曾经说过的,“精通使用锤子的人开始把周围的一切都看成钉子。”改善工具应该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如果用来解决问题就放在一边;而不是盲目的用一种工具来解决所有问题,以为放之四海皆准。
------------------------------------------
来源:Building a Project-Driven Enterprise
作者:Ronald Mascitelli
翻译仅供交流,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