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课本里有鲁迅文章,读时深奥,读后也难忘。
《祥林嫂》,《阿Q正传》都是少时
《又想读书》
读的,鲁迅是我少时心中的神。
成年了,也读鲁迅的文章,渐渐能读懂些,也读些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的名著也读,外国人物的名字难记,读后易忘,后少有再读。真正让我再说起,读过那些外国名人书籍,也说不上几本上来。
因生活取向,丢了粉笔,系统性读书再很少再有。读书也便是稀罕事了。
前几年,中国冒出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所敬慕的老舍,矛盾,贾平凹,鲁迅,都未曾问鼎,欣喜若狂。莫言绝对是一个文学上了不得的人物,买了一大堆莫言的书籍,看后代表作《檀香刑》,《蛙》…看天书似的,再也看不下去,拿莫言的书瞌睡也随着来了,是记不住,便付之高阁,不再看莫言的书。
还是几部《二号首长》,《毛泽东传》,《曾国藩》,尤其是陈忠实写的《白鹿原》,让我感动了很久,也添了几份读书的快感和乐趣。
记性不好,对自己味口的,也能记得些。
读书和生性有关,正如好心情,处处灿烂。所以带着喜欢去读,处处花艳味香,晴空艳阳。
读书,自己研读,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当然能锤炼能力,能够积累知识,能得到感情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近日来,重读鲁迅,一个时代的烙印,又显现出来,跃然纸上。
《狂人日记》以前读过,但不可复述,现在再读,讲述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表面上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总是疑心别人陷害,小孩在议论他,老人要加害他,以至亲哥哥也谋划着杀了吃他的肉。
隐喻日益凶残与荒诞的现实世界,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虚妄幻觉的病症,批判的是现实生活的虚伪。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人的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讲述涓生和子君自由恋爱到感情破灭的过程。
别的不说,单讲鲁迅对细节描写,特颇具匠心,涓生喜欢花草,少能侍候,过不了几日焉了,死了。
子君爱好动物,养的小动物油鸡和取名阿随的小狗,附如小说中,动物“命运"多凄,始终如涓生子君感情变化相联,以小见大,栩栩如生,最后都以死为结局。
鲁迅的文章,大多见悲,很多说死。"狂人"没死,和死没有区别。子君死了,《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起先为祖母殓葬,最后漫画似的,穿上了军装,戴了肩章装进了棺材,祥林嫂死了,都是以死为宿命。
现在读来,又有迟读的懊悔,好好读,细细品,原来读书的乐趣并没有泯灭。
又想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