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看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育人意识、思维结构,还是实践操作,所缺失的都较多。
首先,我的育人目标定位不准。
就拿我的语文教学来说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根深蒂固。在语文教学中,总是以“能说会写”的目标来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常常为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阅读量大、积累丰富、习作优美”而自得其乐。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实施分享理念教学而欣慰自赏,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位比较前沿的、善于学习的语文老师。️️️
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审视我的语文教学,才发现原来语文教学中的我是一个“丑旦角”。我对“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要求的内涵理解仅此停留在浅表层。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往往把“能说话、会写字、会表达”、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等理解为一个学习语文人的全面发展,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培育渗透,做得极少,甚至在某一方面有忽视现象。所以,细读内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新定位我的学科育人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是我当下努力要做的事情之一。
其次,我的思维结构不够清晰。
我参与并承担了一定任务的德育课程设置、建设和评价的工作,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看我的这方面工作,不仅汗颜!反观之前我在课程方面的构思,基本出于对学生成长的需求而设置课程,眼界和视角基于的是当下我们的学生现象。比如,针对中高段孩子的青春懵懂现象明显,设置了“男生、女生课程”;低段孩子有对大自然生命了解的渴望,设置了“动物、植物课程”和“微生物与环境课程”。于是,各个年级组实施课程的效果也不错,既有年级课程计划,也有课程实施成果,孩子们从中也有很多实践体验收获。
从这些课程的表象来看,适合孩子们的成长需求,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不错。但是,对于我这个课程建设参与者而言,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感觉窄化了很多东西,可又找不到太多的解决思路。一经细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深知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前面的做法做到了“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却没有做到“适合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得没错,但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缺失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些角度去全面思考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优化德育课程又是当下我要努力去做的事情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