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韵味”说的内涵及美学原则
(一)内涵
1,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诗中具体有形的艺术形象背后隐含的意味,是由实在的象、景所比喻、暗示或象征出来的无形的、虚构的,具有层深结构的艺术空间。
【虚实结合;层深结构】
2,“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这是对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3,《与极浦书》:“戴容州 (戴叔伦)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严羽“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二)“韵味”说的美学原则: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1,“近而不浮”:诗歌的形象具体鲜明,能使读者感到如在目前,却不流于浮泛。
2,“远而不尽”:诗歌的意蕴含蓄深远,不尽于句中,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二十四诗品》
1,二十四诗品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
高古、典雅、洗炼、劲健 、绮丽、自然、含蓄、豪放、
精神、缜密、疏野、清奇 、委曲、实境、悲慨、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2,“品”的含义
钟嵘《诗品》之“品”:品评、品第之意。
司空图《诗品》之“品”:偏于审美“品味”。作者通过“摹神取象”的描绘,诱导读者进入二十四种境界,欣赏其不同的风格美。
三、“韵味”说的创作方法论
1,直致所得,妙造自然(《诗品·精神》)
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之境自然遇合,即目所见,不假雕琢,自然真实。
2,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
(1)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要达到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其中强调的艺术构思与所写之境融合无间,正如王国维所说“意与境浑”。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
含藏不尽之意于言语之表。
4,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雄浑》);离形得似(《诗品·形容》)
超出具体物象之表,把握其内在的美的品质。
5,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诗品·含蓄》)
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形象概括。
6,澄淡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是对陶渊明、王维一派山水田园诗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他对唐代诗人最推崇王维、孟浩然, 肯定他们对深远意境的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