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焦虑、多疑、过度付出:亲密关系中的 “症状式表达”,你中了几个?

焦虑、多疑、过度付出:亲密关系中的 “症状式表达”,你中了几个?

作者: 陌托 | 来源:发表于2025-08-20 09:04 被阅读0次

亲密关系里那些让人直呼 “失控” 的举动 —— 比如为见一面通宵赶车、因一条消息反复琢磨几小时、甚至为 “爱” 搁置学业事业 —— 其实并非毫无逻辑的冲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症状式表达

这一结论,能通过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命题得到清晰拆解。

拉康有个关键观点:症状是他者的话语le symptôme est un langage de l’Autre 。这里的 “症状” 并非我们常说的 “病态”,比如把焦虑、强迫行为直接等同于 “心理疾病”,而是无意识借由身体或行为 “说话” 的方式 —— 它像一把钥匙,能揭开我们没意识到的 “内心秘密”:可能是被压抑的欲望(比如不敢承认的 “渴望被完全关注”)、没化解的矛盾(比如 “想依赖又怕失去自我”),或是藏在心底的创伤(比如童年没被满足的 “被爱期待”)。

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多疑、过度付出等等让人直呼失控失去理智的举动,恰恰完美契合了这种症状逻辑,本质是无意识在翻译我们压抑的欲望

比如熬夜赶车见对方,表面是 “迫切想见面”,深层其实是无意识在说 “我需要通过’见面’确认自己被爱”;反复揣测对方的消息,也不是 “太敏感”,而是无意识在焦虑 “我会不会不被重视”。

这些行为看似失控,实则是内心没说出口的需求,借由行动表现了出来。

拉康还提出过一个核心命题:无意识的欲望本质是他者的欲望le désir est le désir de l’Autre。这里的 “他者” 不是指 “别人”,而是影响我们的所有外部力量:可能是社会默认的 “爱情规则”(比如 “真爱就该轰轰烈烈”)、童年留下的经验(比如 “被忽视过,所以需要时刻确认被爱”),或是影视、小说里的 “爱情模板”(比如 “理想伴侣要永远优先考虑我”)。

换句话说,亲密关系中的 “我”,其实不是在爱 “真实的对方”,而是在爱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的 “理想他者”—— 我们把这些来自 “他者” 的期待,套在伴侣身上,然后爱上了这个 “被我们想象出来的样子”。

举个具体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童年常被忽视、缺爱,他很容易把伴侣 “理想化为‘拯救者’”—— 觉得对方能填补自己从小的孤独和不安。当伴侣因工作忙暂时没回复消息、或没能优先陪他时,他会突然陷入强烈的焦虑,甚至反复自我怀疑:“Ta 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好?”

但这种焦虑,根本不是伴侣的 “忽略行为” 导致的,而是无意识在提醒他:你爱的不是真实的 Ta,而是你希望 Ta 成为的拯救者当伴侣没符合这个 “理想形象” 时,你没被满足的童年欲望(想被时刻重视),就通过焦虑这种情绪说了出来”——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症状式表达的典型表现。

说到底,看清亲密关系中的 “症状”,不是为了否定 “爱” 的真诚,而是帮我们区分 “想象的爱” 和 “真实的爱”:当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期待强行套在伴侣身上,才能真正看见对方的真实,也才能让爱从 “无意识的冲动”,变成更清醒的珍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焦虑、多疑、过度付出:亲密关系中的 “症状式表达”,你中了几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tf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