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存量VS增量,因该如何取舍?

存量VS增量,因该如何取舍?

作者: 北斗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7:49 被阅读477次

柯达的故事

1975年,24岁年轻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傲慢的管理层对这个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机器嗤之以鼻——“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彼时的柯达在胶片时代笑傲群雄。

Sasson和他的相机

30十多年后,当柯达在2012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当年的决策者们不会想到,敲响他们丧钟的正是他们自己公司发明并雪藏起来的数码相机。

他们或许没有错,柯达毕竟续命了30多年,而死守存量的诺基亚就没那么幸运,从如日中天到跌入谷底只用了区区四五年时间。

增量对存量的战争,速度在加快。

用存量对抗增量,从来都是以卵击石。

 这个故事,很好地阐述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增量随时变成存量、增量取代存量的速度在加快、用存量对抗增量是以卵击石。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存量与增量的底层逻辑。

随时树立放弃存量、拥抱增量的意识‍

死守存量是危险的

死守存量是危险的,不管是产业、公司还是个人。

就在几年前,中国人对硅谷、对美国科技界都是顶礼膜拜,如今,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背后就是存量和增量博弈的过程,死守存量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它在神马时候会变成包袱:

1.美国发达的零售体系是其存量优势,于是它在拥抱电商这一增量时就变得缓慢,中国没有存量包袱,于是电商这个增量就是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一骑绝尘。

2.在燃油时代,传统汽车厂商在发动机、变速箱上的优势就变成存量优势,而当电动车成为趋势,不需要传统发动机、变速箱,增量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

3.美国成熟的信用卡系统曾经是美国金融竞争力的一个存量优势,于是在移动支付时代,这个存量优势就变成包袱,不习惯信用卡支付的中国人把中国变成了移动支付遥遥领先的国家。

公司层面

在公司层面,存量和增量的变化就太多了,我们举几个死守存量最终被存量拖垮的公司:

1.迅雷当年以其领先的下载技术赢得极其高的市场份额,这是它的存量市场,这个存量积累的优势如今在网速前面迅速消失甚至没有了,网速提升太快了,人们不需要下载了。

2.1979年,王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编辑、检索功能的文字处理机,并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他收到了公司副总裁盖利诺的建议:研制个人电脑,王安却不屑地一笑:“搞个人电脑,闻所未闻的荒唐事!”最后势头却被IBM等王安的竞争对手们迎头赶上了,pc时代来临。

3.十年前的开心网凭借“偷菜”游戏火了一把之后,又推出了“抢车位”、“好友买卖”等熟人社交游戏。有了“路径依赖”之后,却没像微博那般进一步扩展社交圈子,更未如微信推出“通讯”功能,甚至连网页游戏的早班车也没搭上。最终新鲜感散去,流量大把流失,开心网颓势难改。

4.黑莓曾凭着“总统安全级别”的I/O系统及特色的qwerty键盘一度占据了美国市场48%的份额。但这两点也成为了拖垮他的包袱,长一段时间都固执地坚守全键盘,导致该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暴跌;系统无数次的延迟、并且更新缓慢,代表它更不可能会成为iOS和Android系统的有利竞争者。

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增量对存量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夺去了很多人的工作,或者在很短时间内就让一个人的工作从波峰跌倒谷底:

1.就在十年前,在“动感地带”还非常流行的时候,电信运营商对许多高校优秀学子有着绝对的吸引力,像广东移动这样的公司能招到知名高校第一流的学生,短短几年,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电信运营商逐步管道化,这一代优秀的学生开始拥抱腾讯、阿里这样的新兴企业。

2.在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候,塞班开发非常火爆,我一个学计算机开发的同学一个月兼职能超过许多高级白领的薪资,但到安卓崛起的时代,他只能失业半年重新学习。

3.著名译者马爱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翻译稿酬是千字十三元,翻译5000字就等于一个月的工资。而现在“每一次谷歌翻译有突破,翻译们便想起18世纪纺织工人看到蒸汽机时的忧虑和恐惧”。同时随着纸媒没落,文学翻译也走向冷门,外语系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走向了教育或贸易行业。

4. 个人站长,曾经是一个比较辉煌的名词,在过去,只需要稍微改动下网站标题,随便更新一些内容,采集一些文章就能获取大量的流量,靠广告赚的盆满钵满。如今,网站所倚靠大量的长尾词所带来的流量,已逐渐被百度官方平台给逐渐占据。很多个人站长只能开始转型做起了自媒体。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对,可是,我应该如何拥抱增量?


寻找增量的方法

1、透过未来看现在

寻找增量,其实就是要透过未来看现在,特斯拉为什么在亏损的时候资本市场依然给它如此高的估值,就是因为资本市场认为未来是电动车的天下,而在这个行业,特斯拉至少是目前看起来整个行业中最有可能成为王者的投资标的,我们寻找增量、思考未来可以借鉴埃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迅雷主打高速下载的体验,在低网速时代有着绝对的吸引力;UC诞生的时候主打网页压缩,浏览极快,在2G时代是无数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然而,UC当时对未来思考的很清楚:

根据“第一性原理”——网速必然会迅速提高,在那时候UC的存量优势就不复存在,UC的竞争力在哪里?于是立马转型,把大屏、体验、操控、内容生态作为其后续的战略重点,抛弃了包袱,成功转型,迅雷很显然在这方面战略思考深度明显不足,当人们现在可以在线看电影而不需要下载的时候,他们就抛弃迅雷了。

2.跳出直接竞争对手思考问题

寻找增量,不能把目光放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上,因为攻击我们的往往和我们毫无关系,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降维攻击。

1.红塔山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白沙,而是电子游戏和手机,年轻人都需要双手玩游戏,腾不出手来吸烟了。

2.这几年电台的没落不是因为电视,而是滴滴、Uber,因为司机在路上需要接单,他们必须把电台关掉。

3.康师傅方便面的竞争对手不是统一,而是美团、饿了么,年轻人更方便地点外卖,他们不再吃方便面了。

关注增量需要跳出直接竞争对手思考问题,因为直接竞争对手往往代表着存量,我们要试图成为“The Only One”而不是“The NO.1”,以增量的方式思考才能对抗存量竞争对手。

腾讯当年推腾讯微博试图打败新浪微博,结果铩羽而归,然而让腾讯赢得竞争优势的是增量微信;同样马云推来往和微信竞争也是存量之争,反而做增量的钉钉则表现亮眼。相似的slogan,全新的增量

增量一定存在某个小角落,悄然存在,但一定不是在直接竞争对手那里。

3、关注技术对行业的宏观改变

为什么增量取代存量的速度正在加快?有人说是市场大幅增长,有人说是人的智力得到解放,有人说是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技术是背后推动的唯一宏观力量。

我们把时间维度拉的更加长远就会更加明显地发现这个趋势,有经济学家进行过核算,公元元年的世界人均GDP为445美元,到1820年接近667美元,1800年的时间里只增长了约50%。

到了2001年,世界人均GDP依然增长到了6049美元,中间发生了神马?工业革命!是技术让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增长。

经济学家索罗、卢卡斯、罗默等都在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这一重要因素,而传统的增长理论都认为资本、储蓄率等因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增量往往是由技术带来的,关注技术,特别是和自己工作相关的技术是发现增量的一条捷径。

我们从来没有赶上过这样一个一切都被互联网加速的时代,一个存量和增量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割舍存量、拥抱增量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存量VS增量,因该如何取舍?

    ❂柯达的故事 1975年,24岁年轻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

  • [818]遇到新概念,你会感到兴奋吗?

    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零和游戏(博弈)vs非零和游戏(博弈)红海市场vs蓝海市场增量市场vs存量市场你死我活vs...

  • 20190113素心慢时光~如何拥抱增量

    0113每日一问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做营销,增量永远比存量更重要。你认为什么是增量,什么是存量?应如何拥抱增量呢?...

  • 存量和增量

    存量和增量,哪个决定现在,哪个决定未来?貌似存量决定现在,增量决定未来,但实际上存量对现在的影响已经很小,对增量的...

  • 存量带增量

    什么叫存量带增量,高频带高频。存量带存量,高频带高频,存量带增量很好理解,是吧,这个时 代有了这种社交裂变,存量带...

  • 晴晴日记:世界

    一、存量VS增量 晴晴小朋友爱书,更爱撕书,这是存量;奶奶开始教晴晴认书上的图案,背上面的古诗,现在书保存的很好,...

  • 存量增量

    得到上新了一门课程《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很佩服这个一直用小团队去做运营的咨询公司创始人,不仅服务于小米,海尔...

  • 注册制预示着股市进入存量时代

    中国股市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增量时代:股票少,资金多。存量时代:资金与股票差不多。

  • 基金笔记(7)——基金投资的想法(3)

    14、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如何控制投入节奏? 存量资金以按月定投来说,分成6~24份,也就是考虑在半年...

  • 你是在创造未来还是在消耗现在?

    先看两个词——存量和增量;存量——自身现有的能力,增量——创造未来的能力。你现在的生活是在消耗自己的存量还是在不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量VS增量,因该如何取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yt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