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影频道连筝的那些矫情影视
我很少用神作形容电影,除了它

我很少用神作形容电影,除了它

作者: Sir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5-11-25 12:04 被阅读16971次

Sir今天跟你们推荐一部疯狂的神作。

138分钟,22个场景,0次NG,一镜到底。

这是它的主要战绩——

201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摄像奖。

横扫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电影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德国时代周报《Zeit Online》以《绝对震撼》(Absolut gigantisch)为它呐喊:

其他外媒也纷纷激赞。

《Variety》:

这是一部让人惊艳的佳作。

《Hollywood reporter》:

哪怕是抛开一镜到底的噱头,这依然是一次酷炫的实验,一次充满活力的疯狂,一次淹没所有感官的过山车之旅。

好了,不卖关子。

它是,《维多利亚》。

故事发生在凌晨四点的柏林。

西班牙女孩维多利亚在某个夜店喝闷酒。

碰到四个柏林男孩。

年轻人在一起,会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调不完的情。

他们在大街上嬉戏。

趁着老板睡着偷东西。

像条神秘的蛇——探索午夜柏林。

毫无意外,维多利亚对其中一个一见钟情。

他叫桑尼(sonne)。

就是抽着烟这位。

酒精下催生的午夜迷醉,荷尔蒙蠢蠢欲动。

就当我们一位一场类似《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浪漫邂逅即将发生时。

剧情急转直下。

所有人卷入了一场银行抢劫案。

抢劫从来不会按计划进行。

接下来,情节一次次急转直下,渐渐演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冲突逐渐演变升级,死死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维多利亚本来可以逃离——

但她的选择是——

我想一起去

仅仅是因为爱——

当然不是。

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犯罪片?

是的。

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Sebastian Schipper)毕业于慕尼黑Otto-Falckenberg表演艺术学院。

他并不是一个好演员。

《英国病人》,《罗拉快跑》,他扮演的不过是路人甲。

导演才是他该干的事。

1999年塞巴斯蒂安开始自己第一部影片《告别汉堡》(Absolute Giganten)。

三个年轻人的一夜狂欢。

2006年,继续《我的一个朋友》(Ein Freund von mir),描述德国年轻人的友和爱。

2009年的《八月情事》(Mitte Ende August),讲述交换情侣。

嗯,这是一个擅长拍青春片的导演。

《维多利亚》同样如此。

故事的灵感来源他的一个银行抢劫的梦。

隔着银幕,塞巴斯蒂安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一直受到良好教育,学成之后却一无所用,只剩下无限的挫败感,会不会打破常规,跳出十几年的条条框框,疯狂叛逆一回?

答案留给你们发现。

但从形式上,《维多利亚》确实做到了打破常规,叛逆一回。

在电影圈,有一句话这么说:

牛逼的导演不一定非得用长镜头,但牛逼长镜头确实能展现一个导演的功力。

沟口健二,侯孝贤,都是这方面的大师。

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看见“一镜到底”的电影。

《俄罗斯方舟》早有先例。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鸟人》,也通过剪辑,做出伪“一镜到底“的效果。

为什么伪?

举个例子。

比如这一幕——

停。

注意看——

这里导演冈萨雷斯利用一堵墙,作为过渡点。

就是这一处急摇——

在实操时,导演可以把镜头暂停在没有人物的“空镜”,只要下次拍摄时以此开始,再剪到一起。

但《维多利亚》的镜头一直跟着演员,没有离开。

偶尔出现黑场,也是因为导演坚持用自然光而出现的即兴黑暗。

导演这样描述当时的拍摄过程:

2014年4月47日,凌晨四点半,我们从酒吧开始,2小时14分钟之后,经历过22个场景,6个助理导演和150个群众演员,以及七个主要演员漫步、奔跑、攀爬之后,凌晨6点54分,我们完成了这一切。

对于摄像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尤其电影还出现了不少借鉴自《罗拉快跑》的跟拍。

《罗拉快跑》。

《维多利亚》。

考反应,更考体力。

摄影师Sturla Brandth Grøvlen与塞巴斯蒂安认识于《I was here》。

在拍摄中,他需要扛着佳能C300一路狂奔,所有的装备加起来超过11斤,刚开始的时候他甚至没法跟上演员,只能在后面,大声叫“你们等等我!”

当然,这种呐喊通过后期处理掉了。

除了拍摄手法的大胆,剧本同样破格。

只有12页。

什么概念?

按照好莱坞的规则,一页剧本拍一分钟戏。

12页,仅仅写出12分钟。

多出来的一百多分钟怎么办?

全靠演员自由发挥。

没说笑,是真的。

这样的好处,是无添加记录演员状态。

没有剧本,不能NG,在当下,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绝对真实。

比如这一幕。

抢劫完银行,女主角是真的慌,她(差点)忘了车该往哪开。

车上的人更慌,因为一旦开错方向,之前所有的表演都废了。

据说,导演当时趴在后备箱狂叫。

说白了,在实际拍摄中,任何一个走位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从头再来。

你知道有多难吧。

一镜到底的形式赋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如导演所言,“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抢劫,这跟在银幕上观看一场抢劫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长镜头在此并不是炫技的手段,而与充斥着酒精,毒品,讲述这迷乱青春的故事完美贴合。

形式服务于内容,这才是最高明的运用。

《华盛顿报》记者评价:

从头爽到尾。

普通观众说:

感觉自己和他们在外面游荡了一整夜。

最后,请允许Sir偷懒——

直接照搬《新浪娱乐》记者刘敏在柏林电影节的观后感:

这部疯狂的140分钟长镜头作品,令人震撼,但绝不简单是因为技巧本身,在令人惊叹的摄影和执导掌控下,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如此精彩,有血有肉的有关现代年轻人的故事,才是最后打动观众的理由。

在这里,教育和社会背景不同的两个阶层的年轻人,没有隔阂,发生碰撞,彼此互助,打破规则,他们之间的情谊如此感人,难以用简单的社会法律道德标准来评判。这也是导演的电影理念,“遵守规则没有任何用处”。

感谢这些敢于冒犯传统的天才。

是他们的勇敢。

让我们收获了一次前所未有,又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

相关文章

  • 我很少用神作形容电影,除了它

    Sir今天跟你们推荐一部疯狂的神作。 138分钟,22个场景,0次NG,一镜到底。 这是它的主要战绩—— 2015...

  • 少用形容词

    人们在谈话或者写作的过程中,特别的喜欢用形容词。比如说我有非常多的朋友中的多。你的衣服特别漂亮中的漂亮。你看到这样...

  • 从凡人到圣人,儿子的影评

    有幸,和兄弟周美在印象城看了一部最近很火的电影,它叫《我不是药神》。爱发表感想的老妈早已看过并且写了影评,作...

  • 2019-03-14每日一词moral

    “moral”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名词。它作名词时除了表示“道德”(一般用复数 morals,比如“公德”就是 pu...

  • 《流浪地球》观后感:小说与电影,就像父亲与儿子

    会这样形容,是因为最近很火很火的《流浪地球》,我先看了电影,我知道这世上不会有一部电影是符合所有人口味的,所以对它...

  • 关于写作,少用形容词

    翻阅《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法词典》,读到关于不同性质的用词,是这样说的:名词比动词好,动词比副词、介词好,形容词最最...

  • 感人肺腑,看完定有感触!

    看完韩国电影《2017,与神同行!》,哭的稀里哗啦!赖先生说,这是年度最佳电影,描写的人性,太真实了! 场景除了很...

  • 最烧脑的电影

    1.死亡幻觉 这部电影同样是让观众爱恨分明,喜欢它的人把它捧为神作,不喜欢的它的人觉得影片描述得过于偏理论。其实,...

  • 高智商烧脑电影推荐, 哪部才是你的真爱!

    1.死亡幻觉 这部电影同样是让观众爱恨分明,喜欢它的人把它捧为神作,不喜欢的它的人觉得影片描述得过于偏理论。其实,...

  • 英语语法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大全!

    一、形容词 1.形容词的作用 (1)作表语,如:You are clever. 你很聪明。 (2)作定语,如:Yo...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很少用神作形容电影,除了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ar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