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人伦秩序,但爱有差别
正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所以,孟子认为人要推己及人地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爱家人,继而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是爱人,也就是“仁”。这种仁完全是自主自愿的。但注意,这种爱是有差别的,爱父母总是优于爱其他人的——这一点遭到过宣扬“爱无差别”的墨家的猛烈抨击。
孟子强调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认为人只有在人伦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伦。
孟子有个重要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主若没有圣君必备的道德,那么,人民在道德上就可以不以其为君,即使杀了君,也不算弑君之罪。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就以此为理论依据,革掉了千年帝制。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一大发展,是将孔子应用在个人自我修养的忠恕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他认为,圣人为王,实行的是王道,以“德”化人;反之,霸主采用的就是“霸”道,以“武”治人。《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很不忍心一头牛被人牵去做祭品,就命令用羊替换它。孟子对宣王说,只要他能够把这种“不忍人之心”推广到广大人民身上,那就是行王道。宣王说他办不到,因为他好货、好色。孟子说,人人都好货、好色,王如果由己及人,采取措施满足人们的基本欲望,这也就是行王道,他构筑了一个孟氏“理想国”:平均分配土地,辅以桑田耕织,人民安居乐业、受教育、懂人伦,其乐融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