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只因为爱
剧透预警:本文涉及轻微剧透。
第131篇原创 文字:2700 时间:6分钟
其实一开始看到片名《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内心是抗拒的。不过想想《三傻》也是个三俗的名字,但一样是神作,再加上超高的豆瓣评分,于是就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一句话评价:这波眼泪,不亏。
在很多电影里,大叔和萝莉的组合真是绝配,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孤胆特工》里的元斌和金赛纶,甚至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洛丽塔)里的杰瑞米·艾恩斯和多米尼克·斯万,在帅气威武的大叔保护下,萌化心的萝莉才能继续甜美动人。
先上总结:在一个许久未曾熬到的深夜,一个男人,就这样抱着一个娃娃,在最后的二十分钟,不停拭泪,只因为在信仰、宗教、国家、故乡、战争等各种宏大背景面前,爱便是一切。
你愿意为一个陌生付出多少?你
愿意为一个陌生人的幸福而暂时牺牲自己的幸福吗?
你愿意为一个陌生人放下种种隔阂与偏见来帮助他吗?
是我,我会犹豫、踌躇,甚至会拒绝,但有人做到了,他就是帕万,一个神猴哈努曼的信徒。
凭借着自己对信仰的执着,不远千里,将与父母走失的哑巴小女孩送回家,为此,他拿出了为买婚房而攒的积蓄,与心爱的姑娘相隔万里,并遭遇了未来丈人的不解,唾手可得的幸福就这样搁浅了,然而为了小女孩能与家人团圆,重回家园,帕万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作出了牺牲自己幸福的决定。所以,这背后是一份深厚的大爱,一份敢于为他人牺牲自我的大爱。
帕万的这份执着,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男人——阿甘,是的,Forrest Gump。
然而,这个陌生小女孩,并不仅仅是一个陌生人,她与帕万分属不同的种姓,他们之间有着种姓的差距,并且对帕万来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她是穆斯林,更可怕的是她来自与印度关系紧张的巴基斯坦,社会阶级差异、宗教分歧、国仇家恨就这样摆到了帕万面前。这或许也是电影中最有魅力的地方——极大的矛盾和戏剧冲突,让人期待往后的剧情发展。
有一个细节,反映了宗教冲突:小萝莉被隔壁穆斯林邻居家煮肉的香味吸引过去大快朵颐的时候,帕万还在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一定是刹帝利(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种姓制度在现今依旧盛行,人的高低贵贱就以种姓区分)。
当帕万怀着忐忑的心进入清真寺看到小萝莉虔诚的打坐念经的时候,差点晕过去,万万没想到小女孩根本不是印度教徒而是穆斯林。脑补一下,六十年前的中国,如果我捡了个日本小孩子回家,家里的长辈和周遭的人会怎么看待我?帕万就是如此。
面对这一切,帕万也有过动摇,毕竟他是一个凡人,他想过要尽快摆脱这个小女孩带来的麻烦,但是天性善良的他,当发现小女孩被卖到妓院后,愤怒了,信仰给予他的正义感,让他在妓院大打出手,解决小女孩于危难中,信仰给予他的使命感,让他决定这件事情非要管到底,最终他跨越了社会阶级差异、宗教分歧、国仇家恨这种种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与偏见的阻碍,带着小女孩,踏上了回家之路。所以,这背后是一份包容的大爱,一份普照所有人的大爱。
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帕万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不是被边境巡逻兵阻挠,就是被警察追捕,甚至一度被关进监狱严刑拷打,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帕万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誓要完成小女孩回到家园的心愿。所以,这背后是一份勇敢的大爱,一份为坚守誓言而直面困难的大爱。
像这样的电影,必须要知道其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电影中反应的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实际上有历史原因可寻,在印度,83%的人为印度教徒,13%为穆斯林。
印、穆不和,则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几十年间暴乱冲突不断,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原本引人向善的宗教却让“恨”的种子生根发芽。
国家的对立冲突(印度、巴基斯坦)、宗教的对立冲突(印度教、伊斯兰教)所带来的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两者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从而使教徒之间嫌隙隔阂非常深。
爱>正义>信仰>国家>种姓制度,爱是无所不能的,一路过关斩将保护萝莉回家的憨直的大叔用他执着的信念感动了印、巴两国人民,人性的闪光点战胜了国家、宗教、政治、种姓的隔阂。
正所谓“大爱无疆,猴神无双”(出自谢sir),我不了解猴神,但我懂得信仰猴神的帕万,电影将他推向神坛,是希望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在现世中挺身而出,化两国、两教历史之干戈为玉帛。
因为爱,在异国走失的孩子可以平安回家;因为爱,大家可以抛下仇恨、团结起来,送“勇士”回家;因为爱,有失语症的小萝莉也克服了心理障碍发出了声音。
讲真,小女孩最后的那声“叔叔”和“罗摩神万岁”,以及义无反顾地狂奔,让我泪水就像黄河决了堤,奔涌而出。
我想如果真有神,哈奴曼神一定会听到这个来自“异教徒”的声音吧。
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力量,它给人们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们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愿、行动的根基。
片中巴基斯坦清真寺里面的老智者说: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这就是一种大爱。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心结,印度能拍摄出一部倡导印巴人民之间大爱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塑造了心怀大爱的印度人帕万,也塑造了多个心怀大爱的巴基斯坦人角色,这需要很广阔的心怀,但同时又不感到意外,作为宣扬普度众生的佛教起源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发祥地,印度人一向都不乏这种超越一切的大爱情怀。
这种大爱,让我想起了墨子和他的“兼爱非攻”。
“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否定、辩证、客观地发展。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也已被打破了。
所以说,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同样的,帕万所代表的印度教、片中清真寺里的老智者所代表的穆斯林,都践行着更为彻底和纯粹的大爱。
每种宗教都提倡的爱,不拘泥于特定的规则和条条框框限制,相信善良,相信有爱的存在。虽然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感觉宗教信仰会让人变得虔诚可敬,也会让信教的信徒们更加团结、更加淳朴、更加执着和善良。
面对印度的这种大爱情怀,不得不想到咱们中国。我们不会忘记日本侵华战争,不会放弃钓鱼岛的主权,但是不是有必要一直宣扬对日仇恨?是不是一定要在特殊时期去抵制日货?是不是骂完了以前的日本鬼子,还要骂未来的日本小子?
我并不是精日分子,我只是觉得爱的力量真的要比恨的力量更为强大,作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大爱放在心中,把信仰放在头顶,这样,眼光才能面向未来,足迹才能遍布世界。
三官比五官正 思路比套路深
教育|阅读|生活|电影|心灵
网友评论